除磷顆粒污泥的形態(tài)特征及微生物相:肉眼觀察顆粒呈米黃色或淡黃色,顆粒與絮體區(qū)分明顯。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顆粒外形不規(guī)則,邊緣呈黏膠絮狀,密實度不均勻,觀察到的顆粒的形態(tài)特征與很多研究中的到結果的很相似。掃描電鏡觀察顆粒外輪廓清晰,結構較為密實,表面有多處凸起,呈花椰菜狀或呈蜂窩狀。且顆粒表面含有許多空隙和褶皺,這些空隙可作為顆粒中營養(yǎng)物質和溶解氧的傳入和代謝產物的排出的通道,以減小顆粒污泥本身存在的傳質阻力較絮狀污泥大的問題。![](http://zs1.img-/pic/227857/p2/20180425152039_2597_zs.jpg)
關于好氧顆粒污泥的工藝參數研究大多是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應器內進行的. 并且大部分研究主要采用較高有機物濃度的人工配水作為處理對象. 近年來,也有少量的研究探討了連續(xù)流好氧顆粒污泥反應器的優(yōu)化和設計,但其結構和運行方式復雜且穩(wěn)定性差?,難以應用于實際工程. 據相關報道,流體剪切力、 HRT、 DO、 選擇壓和廢水組分等都對好氧顆粒污泥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其中,流體剪切力和HRT對顆粒的形成速度、 結構和穩(wěn)定性影響顯著,被認為是影響好氧顆粒污泥形成和穩(wěn)定性的最關鍵因素 因此,本研究基于合建式反應器,采用較低COD/N實際生活污水為進水基質和連續(xù)進水方式,著重考察曝氣量和HRT對好氧顆粒 污泥的形態(tài)變化和除污能力的影響,以期為連續(xù)流好氧顆粒污泥技術應用于實際工程提供可靠的實驗依據.![](http://zs1.img-/pic/227857/p2/20180425152039_2597_zs.jpg)
污泥厭氧消化是指污泥在無氧條件下,由兼性菌和厭氧細1菌將污泥中的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甲烷和水等,使污泥得到穩(wěn)定的過程,是污泥減量化、穩(wěn)定化的常用手段之一。污泥厭氧消化是一個多階段的復雜過程,完成整個消化過程,需要經過三個階段(目前公認的),即水解、酸化階段,乙1酸化階段,甲烷化階段。消化液是污泥厭氧消化過程血紅有機物分解而產生的,其中含有除了CO2和NH3外,還有以NH4NCO3形態(tài)的NH4+,HCO3-和H2CO3形成緩沖體系,平衡小范圍的酸堿波動。
![](http://zs1.img-/pic/227857/p2/20180425152040_3487_zs.jpg)
![](http://zs1.img-/pic/227857/p2/20180425152039_8717_zs.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