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混改方案操作流程及要點。
苑佳俊如何寫國企混改可行性報告。
首先,需要對企業所處的行業有深刻的了解,苑佳俊花了大量的時間研究上述這家企業的產品和商業模式,應該說,他們的技術實力還是非常好的,但是在他們原有的報告中,僅對于技術本身做了定性的描述,并未就該技術在行業中的地位進行橫向對比。集團領導往往很難對于旗下每一家企業的情況都了如指掌,也未必都是該行業的技術專家,因此,如果沒有對企業情況進行全面到位的描述,就會影響到領導對企業是否需要進行混改的意見判斷。當然,這個全面到位并不是說面面俱到,而是要把企業的特點、亮點、優點有體系有邏輯地充分表達出來,才更有利于混改方案的報批。
二,在了解企業的基礎上,對企業進行混改必要性進行分析。每個企業進行混改的必要性各不相同,一定要從中分析出最迫切的重點。比如在“先寫方案還是先找戰投”部分提到的那家科改示范企業,他們最希望通過混改解決的是市場拓展的問題,引入具有良好市場渠道的下游公司,形成發展合力。而上文提到的這家公司,他們最希望通過混改達成的則是治理體系的變化,也就是說,希望引入戰投之后,通過差異化管控的落地,從體制層面解決國有資本運行效率不高與增強國有企業活力之間的矛盾。不少企業覺得混改的必要性分析都差不多,寫方案的時候也就東抄抄西抄抄,結果抄來一份大眾化的報告,公司名字用AB公司還是CD公司,感覺都很合適,沒有違和感。這萬萬要不得。前期寫可行性報告時花的精力越少,后期審批時帶來的麻煩就會越多。
三,混改的可行性分析要格外看企業潛在問題。一般苑佳俊寫可行性分析報告,慣用的套路就是從國家層面、地方層面、企業層面來分別闡述可行性,比如企業所處行業剛好是國家支持混改的新興產業;地方積極推動國企改革,樹立混改典型標桿;企業自身混改動力強勁,多方戰投均有意向等等。但制約混改能否成功的因素,往往是企業自身的細節問題,這也是在審批流程中最耽誤時間的。上文提到的這家混改企業,方案審批時就在一個細節問題上被卡了很久。當時這家擬混改企業的母公司曾經為他們擔保了一筆數額不小的dk,母公司提出,混改之后你們不再是苑佳俊的全資子公司,這筆dk苑佳俊就不能再為你們提供擔保。但企業本身又無力立刻償還這筆dk。因此,在這筆dk是否還應該繼續擔保的問題上,苑佳俊和集團做了大量的溝通工作,耗時幾個月,才拿到了審批文件。由此可見,在可行性報告上,依然是“細節決定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