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時處二三九、天寒地凍冷到抖。在這寒冷的冬天,民源家政帶著滿滿的溫暖與關懷,與您共迎風雪。
小寒防寒潮,守住心腦血管底線
小寒時節,凜冽寒意撲面而來,此時低溫極易成為心血管疾病的“導火索”。人體一旦吸入冷空氣,體表血管迅速收縮,周邊血管阻力陡然增大,血壓也隨之節節攀升,這無疑大大增加了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
但寒邪并非單一“勁敵”,濕邪同樣不可小覷。中醫古訓有云“寒性凝滯,寒性收引”,天寒地凍之際,關節疼痛、頸椎病頻繁發作,心腦血管疾病更是乘虛而入。
面對如此嚴峻考驗,保暖無疑是重中之重。特別是肩頸部、腳部這些血液循環末梢、熱量易散失的部位,一條溫暖的圍巾、一雙厚實的棉襪,便能為健康增添一份保障。家中老人更是需要重點關懷,保暖之余,室內通風同樣關鍵,新鮮空氣的流通能有效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隱患,助大家安然度過小寒。
小寒保暖,從“頭”開始
中醫有云,頭為諸陽之會,匯聚人體陽氣。小寒時節外出,凜冽寒風呼嘯,頭部首當其沖,最易遭受寒邪侵襲。寒邪堪稱百病之源,一旦趁虛而入,日積月累,便為疾病埋下隱患。
頭部保暖可不單是出門扣上一頂帽子了事,三九天里,細節關乎健康大局。出門前、睡前洗頭,稍有不慎,濕發遇冷,寒氣便會悄然鉆進體內,為“冬病”滋生提供溫床。
再者,小寒養生講究順應天時,早睡晚起堪稱妙法。此時晝短夜長,充足睡眠能養人體陽氣,為身體筑牢保暖根基。況且小寒期間低溫、風雪頻繁來襲,保暖毋庸置疑是第一要義,護住周身溫暖,方能安然度過寒冬。
動出健康,御冬有方
雖有“冬練三九”之說,但小寒之際運動有章可循。首先,鍛煉時機要選對,務必等到日出之后,讓清晨初升暖陽驅散寒意,此時開啟運動,身體能更好適應。
熱身環節切不可敷衍,充分活動關節、舒展肌肉,待全身暖意融融,再適度褪去外衣,開啟正式鍛煉。運動過程中把握好“度”,以微微出汗、不感疲憊為佳,避免大汗淋漓傷了胃氣。鍛煉結束,別貪圖一時涼快,迅速穿衣保暖,嚴防寒邪乘虛而入。
運動項目多樣,長跑強心肺、滑雪添樂趣、跳繩增活力、踢毽子煥朝氣,任你挑選。還可借鑒《遵生八箋》里的“十二月坐功”:每晚 11 時至凌晨 3 時,趁夜深人靜,正坐凝神,一手抱腳,一手抬腿向頭上方發力,左右各做三至五次,之后叩齒三十六次,靜心調息吐納,將津液緩緩咽入丹田九次,于動靜結合中匯聚能量,助力安穩過冬。
民以食為天,養身以食為先
小寒正值寒冬,土氣旺盛而腎氣相對較弱。此時在飲食上,需遵循宜減甘增苦的原則,注重補心助肺,溫和調理腎臟。民間素有“三九補一冬”之說,不過小寒之際切不可過度大補。
食材選擇頗為豐富,像羊肉、牛肉,能暖身滋補;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棒子、松子、葡萄干等堅果與干果,可為身體補充能量、滋養臟腑。還可巧妙搭配藥膳,讓營養與美味兼具,助力身體調養。
需要格外留意的是,冬季人體消化功能相對較弱,辛辣、油膩、涼性食物應謹慎食用。此類食物不僅會加重腸胃負擔、阻礙消化吸收,對患有三高的人群而言,更可能致使病情惡化,給健康帶來諸多隱患。遵循小寒飲食之道,為身體筑牢健康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