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流行這樣的俗語:“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它解釋了歡笑情緒對人的積極作用。許多心理醫生勸說心態內向的人:把笑當作你終身的伴侶。
然而,哭也是人的情緒表現,它同笑相反,是表達人不愉快的情緒。
哭對人的身心有一定消極影響,但應該看到,哭既是表達人感情的方式,還是保護人心理的一種方式。哭對人來說,是痛苦感的外在流露,是一種心理保護措施。當人遭遇到極大的委屈和親友亡故的消息時,以及對自己的錯誤感到悔恨時,都會不由自主地哭起來,哭后自己的心情就會暢快些,比憋悶在內心好得多。
人在遭遇到嚴重的精神創傷,陷于可怕的憂慮或絕望狀態時,既不思食,又不成眠。在痛苦或悲哀的情緒中,痛哭可能會收到積極的心理效應,可防止深陷痛苦而不能自拔。所以,我們要留心哭對人的保護作用,生活中不要回避哭的行為,更不要以不哭來表達自己“堅強”。
哭也是科學家研究的對象。西方化學家布魯納比較了人因感情作用流出的眼淚和由于洋蔥刺激而流出的眼淚,發現它們之間化學成分有很大差異。由于外界刺激而流出的淚水中所含蛋白甚少。
美國生物學家弗雷認為,一個人在悲痛時流出的眼淚與因sfgm或風沙入眼時流出的眼淚,所含的化學成分是不同的。依照弗雷理論,人遇到悲傷時不哭是有害身體健康的。弗雷說,常見的胃潰瘍可能是由于個體強制不哭而造成的。大哭一場則可能避免這種病。
因此,我們不妨正確認識哭的功能,既控制哭的危害,也有效發揮哭對心理的保護作用。在當今開放的社會,消極的情緒不必壓抑在心里,哭也許能夠使你“化悲痛為力量”。(摘自《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