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玉器的材料和老化特征
通過對大量民間出土和傳世清代玉器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在選擇材料方面總體上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但是這種嚴格不是{jd1}的,偶爾也有例外。比如:對于大件玉器如玉爐、玉香熏、玉瓶、玉尊和玉插牌,除了皇家御用的器物使用料質較純凈的“高白”材料之外,也使用一些相對較差的材料,我們可以從博物館中一些玉器藏品的直觀效果上感受到這一點。即使是皇家御用的玉器也有材料不純凈、存在瑕疵和裂隙的情況。
從總體上看,清代玉器其表面的磨制效果更加追求wm。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清代制玉工匠們達用巧妙的工藝美術設計理念和技巧,輔之以高超的加工磨制技術,巧妙地規(guī)避了玉石材料本身的一些缺陷,并且化腐朽為神奇,把玉石材料本身的缺點轉化為優(yōu)點。所以在傳統(tǒng)的玉器制作行當中,有這樣的說法,叫作“無柳不做花”,簡單地說,就是凡是帶有雜質、柳裂的玉料在加工制作玉器的過程中,均采用磨制花紋的方法來彌補或掩蓋玉料的先天缺陷。例如:一件有裂隙或雜質的玉料,可以通過磨制各種紋飾的方法,把材料的裂隙或缺陷掩蓋住,甚至巧妙地把材料的雜質挖掉,使人從直觀感覺上看不出材料的任何毛病,并把玉件的雕刻表現(xiàn)得十分wm。但是這種wm狀態(tài)是經(jīng)過人為掩蓋的,只是暫時的,幾年或十幾年以后,仍然會顯現(xiàn)出材料本身的缺陷。在博物館的大量玉器藏品中,有很多玉器在當時很可能是看不出任何毛病和缺點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材料本身存在的缺陷還是會逐漸顯露出來??梢?,清代玉器甚至有些皇家玉器也并沒有達到很wm的程度。
清代玉器雖然經(jīng)歷了200多年的歷史,但是它和我們的距離卻是最近的。無論是入過土的清代玉器,還是加工完成以后從未入過土的所謂傳世玉器,對于這種高硬度、高密度的玉石材料來說,200多年的歷史對它的影響并不十分明顯。有些玉器的老化只是在放大觀察下能夠看到輕微的老化特征,對于那些經(jīng)過長期盤戴把玩的清代玉器,在人體的汗液、水氣等的不斷作用下,會逐漸形成一種油潤通透的質感,這是清代玉器老化的基本特征。
清代的出土玉器基本上有兩種表現(xiàn):一種是工藝棱角鋒利,線條紋飾沒有衰減,表面也沒有任何傷殘;另一種是出土以后工藝棱角過渡柔和而且手感也很好。如果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兩種清代玉器都會表現(xiàn)出曾經(jīng)入過土的特征,有的還會表現(xiàn)出輕微的受沁現(xiàn)象。如果這種玉器經(jīng)過短期的盤戴或把玩,很快就會出現(xiàn)一種油質感,這也是清代玉器的一個基本特征。
文章選自:(公眾號gzxinchang),旨為大家提供優(yōu)質的藝術品收藏鑒定知識,每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