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濟貧救災。佛寺經常對貧苦大眾進行布施,有時也專施給那些特殊的家庭和個人,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六朝時期,還創設了僧祗粟制度。即將部分民戶劃為僧袛戶,以其每歲課納專做救濟貧困及災荒之用。
二、施醫給藥。魏晉之際不少僧徒像杯度、僧惠、佛圖澄都研習醫學,而且醫術高明。佛圖澄(公元232-348年),西晉、后趙時高僧,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人。西晉末年東至洛陽,及后趙政權建立(公元319年),佛圖澄即以方術取得統治者石勒、石虎的信任,勸其施行“德化”,勿濫殺;并藉醫術在民間廣為宣教。有記載稱:“時有痼疾,世莫能治者。澄為醫療,應時瘳損。陰施默益者,不可勝計。”杯度、僧惠在zl眼疾、腳疾、頭風、傷寒、難產等病癥方面亦有獨到之方。
由于當時民間患病者往往有賴佛寺的醫療救助,而且醫治痊愈的也很多。在瘟疫流行的時候,佛教徒們往往走出寺門,到疫區進行救治。僧徒們還興設“藥藏”以供應所需之藥品。佛教徒為人們治病是源于佛教中的悲憫之心,并不向病人收取診資和藥費。
三、規誡殺戮。戒殺生是佛教基本教義“五戒”中的一戒。佛教眾僧慈悲為懷,佛教寺院及其高僧向統治者大力倡戒殘殺。
四、勸善修德。佛教徒在其所進行的活動中,廣勸人們修善積德,講述佛教的因緣報應,宣傳做善事的種種好處,勸導世俗大眾多做慈善公益事業。
歡迎收聽“蘇州市慈善基金會”官方微信:
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或搜索微信公眾賬號“蘇州市慈善基金會”
聯系方式:
客服QQ:1931330763
微信公眾號:蘇州市慈善基金會
博客資訊:蘇州市慈善基金會 http:///szcsjjh
慈善官網:蘇州慈善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