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涂魚,又名跳跳魚,江邊、海邊,常見為刺鰭魚科,世界上共有25種彈涂魚,根據其形體和行為特點可將其歸為四個種類;中國沿海主要有3屬6種,分別為彈涂魚、大彈涂魚、青彈涂魚、大青彈涂魚。常見的種類有彈涂魚、大彈涂魚,青彈涂魚。彈涂魚有鰓,是真正的魚,一類進化程度較低的古老魚類小動物。
彈涂魚是魚類中的天才,它們一生有很多時間都不在水里度過。它們居住的地方長滿了紅樹林,它們很高興爬到樹干或樹枝上去。它們把腹鰭用作吸盤,用來抓住樹木,用胸鰭向上爬行。彈涂魚的鰓的周邊長有小口,可以盛住一次呼吸的水,很像我們能屏住一次呼吸。它們爬上樹,所以能在漲潮時呆在水域外。
棲息于河口咸淡水水域,近岸灘涂處或底質爛泥的低潮區,對惡劣環境的水質耐受力強。廣鹽性,喜穴居,穴一般為Y字形,由孔道、正孔口和后孔口構成。正孔口用于進出,后孔口用于換氣。依靠胸鰭和尾柄在水面上、沙灘、巖石上爬行或跳躍;匍匐于泥涂上覓食底棲硅藻、藍綠藻、魚食,也食少量橈足類及有機質。 [3]
彈涂魚可利用其胸鰭和尾柄在海灘上爬行和跳躍,皮膚和尾巴可作為輔助呼吸器官,能較長時間露出水面生活,對惡劣環境的耐受能力較一般魚類強。該魚有鉆孔棲息的習性,其孔道至少有兩個口,一為正孔口,另一為后孔口,正孔口較大。孔道不甚規則,一般為Y字形,深淺隨土質而異,可深達50~70厘米。彈涂魚一般獨居,在春夏繁殖季節亦可在孔道中產孵。[4]
彈涂魚可以利用胸鰭和尾鰭在水面上,沙灘和巖石上爬行或跳躍。彈涂魚可用內鰓腔、皮膚和尾部可做為呼吸輔助器。只要身體濕潤,便能較長時間露出水面生活。是暖水性的廣溫、廣鹽魚類。彈涂魚在淡水中維持時間超過十天會引起死亡。水溫14~30℃生長較快,14℃以下隱居洞穴,索食少,生長慢。 彈涂魚對惡劣環境的水質忍受力比一般魚類強,具有如淡水黃鱔同樣的習性,能鉆入孔道棲息,在灘涂中可見到眾多的孔口散布。一般孔道必定有2個以上的孔口,一個是正孔口,另一個是后孔口(俗稱后泡孔)正孔口為出入要道,后孔口是暢通水流和空氣流通。洞穴孔道不太規則,一般常呈"y"型或"U"型。孔道的深淺和長度,依底質的性質而異。軟泥質孔洞較深長,可達50~70公分。孔穴一般是獨占性的。但在繁殖季節常有雌雄同穴現象。在彈涂魚的孔道也作產卵室。
彈涂魚生活于近海沿岸及河口高潮區以下的灘涂上,在晴天出穴跳躍活動于泥灘上覓食,以灘涂上的底棲藻類、小昆蟲等小型生物為食。由胃含物分析結果,彈涂魚以食附著性的矽藻類為主。在退潮時或者排干池水的池底,常看見彈涂魚取食底棲藻類的情形,即下顎接觸灘涂表面,像犁田似的,把頭左右搖擺爬行前進而索食底棲藻類。彈涂魚無互相殘食的惡習,人工養殖多用施肥來培育基礎餌料,促進彈涂魚的生長。[2]
退潮后,彈涂魚常常要面臨著被鳥和各種陸生哺乳動物捕食的危險、地下洞穴則為它們提供了一個安全環境。漲潮后,彈涂魚可躲到自己挖的洞穴內以躲避到淺海灘來覓食的各種食肉魚類的攻擊。除了用作避難所外,彈涂魚的洞穴還可用做撫育室。洞穴對于彈涂魚的安全至關重要,但是彈涂魚的洞穴同樣也面臨著危險——洞里的水體常常嚴重缺氧。對此,雌魚和雄魚會不斷地輪流吞食空氣,將其注入它們的洞中,以便建造一個地下空氣包,緩解氧氣不足的狀況。[5]
彈涂魚有離水覓食的習性,每當退潮時,它常依靠胸鰭肌柄爬行跳動于泥涂上以覓食,或爬到巖石、紅樹叢上捕食昆蟲,或爬到石頭上曬太陽。當它出水后,發達的鰓室充滿了空氣,并把尾部浸在水中,作為輔助呼吸之用。離水生活已經成為它的重要習性。它能在陸地上象蜥蜴一樣活潑運動,胸鰭肌柄能前后自如運動,起著爬行動物前肢的作用。為了加強在陸上爬行能力,臀鰭變得很低,尾鰭下葉的鰭條變粗。當胸鰭向前運動時,腹鰭起著支撐身體的作用。當它在作短距離蹦跳時,只依賴胸鰭的活動;而在作一米以上距離的跳躍時,就必須輔助于尾部叩擊地面。而它只在躁急或受驚嚇時,才會作遠距離跳躍。每當退潮時,彈涂魚在灘涂地方跳來跳去地玩耍和互相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