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消化簡單且短,消化道長與體長之比要比畜禽小得多。消化腺不發達,各種消化酶因體溫低活性均不高,腸道中消化作用的種類和數量均較少,食物在消化道內停留的時間明顯短于畜禽。因此,在飼料加工中,蟹飼料原料要求具有更細的粉碎粒度,通常情況下,普通魚飼料的原料細度要求全部通過40目,而蟹飼料則要求95%以上通過80目。較細的粉碎粒度有利于提高河蟹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也有利于提高飼料的混合均勻性和顆粒成型率,提高飼料顆粒在水中的穩定性。

河蟹生長相對緩慢,可喂28%粗蛋白質的配合飼料,并結合投喂一些水草和雜糧;后期水溫較適宜河蟹生長,此時河蟹大量攝食,為越冬貯備營養,可投喂33%的配合飼料,因此,秋末冬初捕撈的河蟹是蟹肥膏黃。這樣的喂養模式也符合河蟹養殖的'兩頭精中間粗'的投餌原則。河蟹對蛋白質的需要實質就是對氨基酸的需要,河蟹將飼料中獲取的蛋白質消化成肽、氨基酸等小分子化合物后才能最終轉化到蟹體組織。

氣候的變化是因素之一,總體而言,今年養殖前期陰雨天氣頻繁,養殖后期天氣持續高溫,直接影響到各大河蟹主養區的產量。據預測,今年國內河蟹的總產量相比去年大概下滑5%~10%,在65萬~75萬噸左右。江蘇地區,部分區域相繼經歷冰雹、陰雨和長期干旱的惡劣天氣;安徽、湖北地區則遭遇持續大暴雨以及洪澇災害等極端天氣,河蟹的病害和死亡現象增加,幸存的河蟹成熟也比往年要晚。目前,市場上的河蟹存塘量比往年更多,今年整體螃蟹銷售價格較往年同期略有上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