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各類器物同樣具有多姿多樣的優美造型。限于文章篇幅不能一一敘述,在此僅指出某些尚未在其他窯系或窯口中見到的器物造型。如:溫碗中的柳斗編織籮型、及花口多折腹圈足型;花插中的內外雙層壁飾有水平多組插環、鏤空插座和立雕仰首龍頭的造型;盞托中的外盤套內淺托造型;供盤中的內外雙層套盒飾有如意壺門或坐佛的造型;把杯中的敞口圓腹單柄造型;燈盞中以立獅或臥獅為底座的造型;熏爐中復層套合式飾有鏤空網紋和貼花蟠龍紋的造型;瓷盒中形如戰鼓飾有鼓釘紋的圍棋子盒造型等等。這些,均是耀州窯工匠匠心獨具創新的一些精美青瓷造型。
在整理和排比宋耀州窯址發掘出土的器物標本時,我們將不同的器物種類中不同的造型分別排列出不同的“型”和“式”。其中,“型”是不同的造型,“式”是同一類器物在宋早中晚各時期造型演變中有區別的形體。各類器物造型排隊的結果,竟然選出了上千件不同“型”和“式”的典型器物標本。這一結果意味著宋耀州窯的各類器物的不同造型已超過了上千種。面對著這數以千計的實物和一張張不同形體的器物造型圖,不由的使人驚奇之極,感嘆不已。
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舉世都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白陶的燒制成功對由陶器過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wq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出現后,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制作的瓷器,從出土的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高級細瓷的標準。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http://zs1.img-/pic/197671/p3/20170817090101_4479_zs.jpg)
公元960年宋王朝建立,結束了五十國在中國的分裂割據。政權統一,社會穩定,新興租佃制經濟關系的確立和普及,都在很大程度上協調了生產關系,亦解放了生產力。這些,對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迅速發展起到有利的促進作用,使我國古手工業和商業經濟的發展,進入一個全新的繁榮時期,出現了“自三以降,跨唐越漢,未有若今之盛者”的局面。在手工業和商業得以空前發展,大批工商業小城鎮不斷出現的宋,制瓷業的生產和銷售,更進入蓬勃發展的繁榮期。全國各地創建的新窯場,猶如雨后春筍般地紛紛出現。在眾多窯場之間,展開了商品生產和市場銷售的激烈競爭。競爭的結果是一批名窯和名瓷的涌現,以及一批以往所沒有的瓷窯體系的逐步形成。今天,我們縱觀宋制瓷業發展的成就和特點,可以用兩點來概括:一點是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和名瓷的產生和發展;另一點是定、鈞、耀州、磁州、越、建、景德鎮、龍泉八大瓷窯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在宋的上述窯場中,耀州窯是一個自成窯系的北方窯場。它以盛產獨具風格與特色的刻花和印花青瓷,成為北方青瓷的表,進而又成為耀州窯系的中心窯場和表。其精美優良產品的出現,是宋經濟和文化繁榮發展的產物,也是宋工藝技術水平和社會審美意識的一種體現。
一、窯場燒瓷始末與宋的鼎盛
耀州窯位于西安以北一百多公里的銅川市黃堡鎮。窯址以黃堡為中心,其范圍bao括上店、立地坡、玉華、陳爐,及耀縣塔坡一帶。此地在宋轄于耀州,故名耀州窯。其產品稱為耀州瓷,或名耀瓷。該窯創燒于唐(公元618——906年),五成熟,宋鼎盛,金元延續,止于明中期的十五世紀末,有八百多年的連續燒造史。
黃堡鎮的耀州窯址,經過本世紀多次實地察和大規模的古科學發掘,已獲取了系統的科學資料,從而使世人真實了解到耀州窯的發展面貌。發掘出土的逾百萬件陶瓷殘器,分別屬于唐、五、宋、金、元明五大歷史時期所燒制。五大歷史時期的燒瓷,各有不同。
唐燒制了黑、白、青、褐、黃、茶葉沫、花釉瓷,及白釉綠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繪白彩等彩繪瓷。器物造型豐滿大器,反映出大唐帝國的興盛。此外,還燒制唐三彩和琉璃瓦,是當時我國燒制陶瓷品種最為豐富的一個窯場。
![](http://zs1.img-/pic/197671/p3/20170817095842_5998_zs.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