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修復技藝是一項綜合造型、雕塑、色彩、書法、繪畫、化工等的特殊藝術創作。古陶瓷修復必須一件一件精雕細琢,一條看似簡單的青花線條,在修復過程中仍然要做到'色分五彩'。 整個修復過程bao括拆卸、清洗、補缺、打磨、打底、上色、上釉、做舊等多個步驟。2011年,古陶瓷修復技藝入選第三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4年11月11日,古陶瓷修復技藝經國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景德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古陶瓷修復技藝》出版。上海大學視覺藝術學院開設古陶瓷修復專業本科教學工作等,項目傳承人蔣道銀數十年對古陶瓷修復潛心鉆研,其采用瓷片修補瓷器的技術,至今無人超越,被稱為中國古陶瓷修復領域一人。

日本:
日本與我國東不沿海一衣帶水,自古以來交往頻繁。早在戰國時期,日本列島上的倭人就已與位于今中國東北部、朝鮮北部的古燕國有往來。(《山海經·海內北經》記:“倭屬燕”。)秦滅燕時,有一些漢人逃亡朝鮮,進一步去日本;隨后,日本與中國的交流更加密切。中國的漢字、儒學,中國的書畫、佛教,中國的學制、典章制度等,都對日本產生了全的影響。越窯瓷器原產地的浙江與日本的關系也很密切:余姚河姆渡的水稻、寧波的佛教、天臺的茶藝、浙東的繪畫等都與日本結下了深厚的情緣。史實證明中國與日本的海上通道公元前2世紀就已開通。越窯青瓷輸往日本,是在唐中后期,這時輸入日本的瓷器品種很多,有唐三彩、青瓷、白瓷和釉下彩瓷等。越窯青瓷在日本的發現地主要有:鴻臚館遺址共發現近2500多個點片,數量非常巨大;西部沿海地區共發現近50處有越窯青瓷的遺址;奈良法隆寺,保存著一個高26.4cm、口徑13.6cm、底徑10.1cm的越窯青瓷四系壺;京都仁和寺出土有唐的瓷盒;立明寺發現唐三足等;平城京遺址出土有敞口斜直壁、窄邊底足碗;于治市發現雙耳執壺;此外在福岡、久米留市的山本、西谷等地也有出土。
朝鮮:
中國與朝鮮交往歷史悠久。《尚書大傳》、《史記》、《三國逸事》等中朝兩國文獻中記有箕子“走之朝鮮”的傳說。古也證實:中國與朝鮮的交往在漢以前就已開始。(參照《朝鮮古藝術與中國的關系》載《參資料》1950年第12期)由漢到唐,中國文化對朝鮮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這一時期,朝鮮相繼經歷了高句麗、百濟、新羅等歷史時期,中國的文學、藝術、漢字、佛教、建筑以及制瓷技術等都傳入朝鮮。朝鮮出土中國陶瓷主要在20世紀30年以后。在江原道原城郡法泉里三、四世紀的墓葬里出土了越窯青瓷羊形器。百濟第二首都忠靖南道公州發現的武寧王陵(公元523年卒、525年葬),出土了越窯青瓷燈、碗副研究員、四耳壺、六角壺等器。在新羅首都慶州(慶州位于朝鮮半島的東南部),古新羅時的墓葬里出土了越窯青瓷水壺。1940年在開城高麗王宮發現北宋早期越窯青瓷碎片;在忠清南道扶余縣扶蘇山下發現有早期宋越窯青瓷碟。

其他的各類器物同樣具有多姿多樣的優美造型。限于文章篇幅不能一一敘述,在此僅指出某些尚未在其他窯系或窯口中見到的器物造型。如:溫碗中的柳斗編織籮型、及花口多折腹圈足型;花插中的內外雙層壁飾有水平多組插環、鏤空插座和立雕仰首龍頭的造型;盞托中的外盤套內淺托造型;供盤中的內外雙層套盒飾有如意壺門或坐佛的造型;把杯中的敞口圓腹單柄造型;燈盞中以立獅或臥獅為底座的造型;熏爐中復層套合式飾有鏤空網紋和貼花蟠龍紋的造型;瓷盒中形如戰鼓飾有鼓釘紋的圍棋子盒造型等等。這些,均是耀州窯工匠匠心獨具創新的一些精美青瓷造型。
在整理和排比宋耀州窯址發掘出土的器物標本時,我們將不同的器物種類中不同的造型分別排列出不同的“型”和“式”。其中,“型”是不同的造型,“式”是同一類器物在宋早中晚各時期造型演變中有區別的形體。各類器物造型排隊的結果,竟然選出了上千件不同“型”和“式”的典型器物標本。這一結果意味著宋耀州窯的各類器物的不同造型已超過了上千種。面對著這數以千計的實物和一張張不同形體的器物造型圖,不由的使人驚奇之極,感嘆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