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耀瓷的裝飾手法比較多樣,有劃花、剔花、刻花、印花、貼花、戳花、捏塑、鏤空、繪畫化妝土等多種。內中,最為突出和獨具特色的是其刻花工藝,以及與之相同風格的印花工藝。此種刻花,嚴格講是取刻花為主,又輔以劃花而成的一種刻劃花裝飾手法。它出現在北宋初期偏晚一些時候,發展到北宋中期與稍后達到了頂峰。此前,該窯的裝飾手法以簡便流暢的單線劃花為主。在五和宋初,又創新出一種剔花工藝,系將花紋主輪廓以外的背襯部分采用“減地”手法進行剔除,使主輪廓紋樣突起在器表之上,具有淺浮雕的裝飾效果。到了宋,聰明的耀州工匠又對上述兩種劃花和剔花工藝各取其所長,且融合貫通于一體,創造出一種獨具特色的刻花新手法。此種刻花工藝需分兩步進行,先將刻刀深入直插在器坯中,用垂刃勾刻出紋樣的主輪廓;再在已深刻出的主輪廓線的外側,采用斜刀連續廣削以除去花紋主輪廓外的背襯。新的刻花手法保留了剔花工藝的浮雕式立體裝飾效果,又避免了剔花減地的費時費工和行刀的呆滯。同時,還吸收了劃花工藝行刀流暢活潑的優點,使新的刻花手法顯現出刻刀在刻削行刀中犀利圓活的動感,使每一種紋樣都能躍然于一件件耀瓷之上。在完成了兩步走的刻花之后,再使用一種篦形工具,在突起的刻花主輪廓內精心勾劃出葉脈和花瓣紋理的細部,使新的刻劃花花紋達到了粗獷與精細、凸起與凹入,大輪廓與小細部的巧妙結合。飾釉后在潤玉般晶瑩的碧綠色下顯現出深淺不同的色調層次,使之具有一種含蓄典雅、詩境無垠的藝術美,成為中國陶瓷一朵yb凋謝的鮮花。正因如此,宋耀州瓷的此種裝飾手法在同時的名窯名瓷中被譽為“宋青瓷刻花之冠”,達到了宋刻劃花裝飾工藝的水平。其產品在國內和國外的銷售市場上受到廣泛的歡迎。市場的需求,促進著生產的發展。到北宋中期稍晚一些時候,為了向國內外商品市場提供更多具有此種裝飾風格的耀瓷,耀窯工匠又發明了與其刻花手法相同風格的印花新工藝。此種印花工藝是先采用刻劃花手法制作出印花范模具(又稱母范),然后翻制出印花范,再將與之造型相同的器物坯件扣在印花范具上印出紋樣,修飾后施釉燒成。在發掘和整理器物的過程中,我們觀察了成千上萬件的宋耀窯刻花和印花青瓷標本。得知其印花工藝是由其刻花工藝發展而來,但并非是宋中期刻花工藝的簡單翻版,而是對它的一種發展。新的印花工藝因其有制作簡捷、方便、快速的優點,一經問世,就將其發展的重點用在紋樣圖案的著力構思和設計上。與孕育它誕生的耀窯刻花工藝相比,新的印花工藝在紋樣題材、圖案種類、構圖方式等方面均有長足的發展。從而使宋耀窯的印花青瓷也達到了同時同一工藝的水平。這種嫻熟而獨特的耀州窯刻劃花和印花工藝,以其成功的魅力在贏得國內外廣大市場的同時,也影響了一大批國內窯場瓷器制作的裝飾工藝。
![](http://zs1.img-/pic/197671/p3/20170817095849_5952_zs.jpg)
以此標準衡量耀州窯所燒造的青瓷,就不難明白其被稱為北方青瓷表的原因。該窯場早在盛唐時就開始了青瓷的創燒,然初時釉質粗,釉不均勻,釉色青黃或青褐,具有明顯的不成熟性。以后學習了越窯,青瓷燒造水平提高很快,中唐初的產品已趕上和超過了國內的婺、岳、壽、洪等青瓷名窯。晚唐時呈現青綠釉色的精美青瓷燒造數量日增,奠定了其成為北方青瓷表的基礎。不足之處是器胎含鐵量高呈鐵灰色,青釉的釉層薄,玻璃質感強而溫潤的玉質感不夠。到了五,該窯以燒青瓷為主。出現了黑、白兩種器胎。黑胎器的青釉,呈湖綠、湖藍、微灰湖青、深蘭天青幾種色調。白胎器的青釉,多是淡青、淡天青、粉青幾種色調,少數為湖青和湖綠色。兩種胎的青釉,質地都很精細,釉層均勻,透明度適中,具有較好的玉質溫潤性。與其后的宋相比,則又具有釉色色調豐富多樣而欠穩定性的特點。入宋以后,該窯的青瓷經過初期為時不長的工藝變革和探索之后,很快出現了劃時的變化。宋耀瓷的青釉,質地精細純凈,透明度適中,色調是一種穩定的橄欖青色,具有“其色溫溫”、“精比琢玉”的美感。這種橄欖青色,與唐五“越州上”的越窯“秘色”很相似,因而在宋曾有“秘色”之稱。宋大詩人陸游曾在《老學庵筆記》中明確指出:“耀州青瓷謂之越器,以其類余姚秘色也”。這種與越窯秘色相類的宋耀瓷青釉,于本世紀中葉由陳萬里先生稱為橄欖青色。以后學術界一直遵循,筆者亦然。時至今天,供奉于法門寺地宮的一批唐越窯秘色瓷已重見天日,我們將它和宋耀州青瓷進行了對比,為兩者瓷釉的相類而感慨。筆者認為現在我們不妨恢復古對宋耀州青瓷的稱謂,將其青釉稱著耀州秘色,以便更加明確耀州青瓷對越窯秘色瓷的zz承襲關系。這種“類”越窯秘色的耀窯秘色瓷的成功燒制,對耀州窯系中其他窯場的燒瓷產生過重要的影響,也是耀州窯系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http://zs1.img-/pic/197671/p3/20170817095850_5412_zs.jpg)
其他的各類器物同樣具有多姿多樣的優美造型。限于文章篇幅不能一一敘述,在此僅指出某些尚未在其他窯系或窯口中見到的器物造型。如:溫碗中的柳斗編織籮型、及花口多折腹圈足型;花插中的內外雙層壁飾有水平多組插環、鏤空插座和立雕仰首龍頭的造型;盞托中的外盤套內淺托造型;供盤中的內外雙層套盒飾有如意壺門或坐佛的造型;把杯中的敞口圓腹單柄造型;燈盞中以立獅或臥獅為底座的造型;熏爐中復層套合式飾有鏤空網紋和貼花蟠龍紋的造型;瓷盒中形如戰鼓飾有鼓釘紋的圍棋子盒造型等等。這些,均是耀州窯工匠匠心獨具創新的一些精美青瓷造型。
在整理和排比宋耀州窯址發掘出土的器物標本時,我們將不同的器物種類中不同的造型分別排列出不同的“型”和“式”。其中,“型”是不同的造型,“式”是同一類器物在宋早中晚各時期造型演變中有區別的形體。各類器物造型排隊的結果,竟然選出了上千件不同“型”和“式”的典型器物標本。這一結果意味著宋耀州窯的各類器物的不同造型已超過了上千種。面對著這數以千計的實物和一張張不同形體的器物造型圖,不由的使人驚奇之極,感嘆不已。
![](http://zs1.img-/pic/197671/p3/20170817095843_5448_zs.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