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103窟的維摩變、中唐158窟的涅盤變、晚唐196窟的勞度叉斗圣變等是其中的精彩作品。晚唐156窟的《張議潮統軍出行圖》,更是以特有的長幅形式表現了場面宏大的人馬隊列,堪稱巨制。 近年來發現的年可、真實可靠的墓葬壁畫已經成為我們研究唐繪畫最重要的實物資料,為鑒別和確定傳世作品提供了可靠的依據。這些發現一個重要意義還在于為了解唐繪畫的發展以及在某些特定階段所表現出的復雜性提供了大量實例。
廣勝寺壁畫上世紀曾失竊
在下寺后大佛殿,由于游客不多,這座寺區現存最古老的元建筑顯得有些落寞。在這里,雖腳手架林立,但未見有修復人員在施工,寺內工作人員說,“他們提前放假回家了。”
在被圍擋bao圍起來的地方是幾尊主像的蓮座,目前也正在被修復。據導游介紹,他們的衣fu下擺直垂于蓮座以下,保持了唐的手法,這在晚期的塑像中實不多見。而環繞其四壁的即是寺區內最早的壁畫,面積有300多平米,均由元宮廷畫師所繪制,內容是大型的釋迦佛說法圖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等故事。
可惜的是,現在當游人來到大佛殿面向東西兩側時,面對空空如也的灰暗墻壁只能黯然興嘆。早在清末民初,一些僧人勾結古董商以1600大洋廉價出售給美國文物商人。美國人雇人將壁畫連墻皮剝下,切割成百余塊,分裝70多箱,偷運出國。
上世紀60年之前,美國zm中國藝術品收藏家賽克勒在一次拍賣會上拍得幾個裝有壁畫殘片的木箱,他稱這些壁畫殘片來自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下寺。1964年,他以母親的名義將壁畫殘片捐獻給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希望專家將其修復。
如今,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國廳,一幅名為《藥師經變》的元壁畫精品正是來自廣勝寺下寺。而西壁壁畫則流落到美國堪薩斯州的納爾遜博物館,也成為外國人珍賞的藝術佳作。
人物意態生動,景致優美,筆法流暢而蒼勁,有南宋人遺規;其章法結構又頗受北宋和金畫法的影響,并且具有文人畫的某些特色。北京密云縣元墓壁畫,人物衣紋勾描嫻熟,花卉竹石線條洗練,尤其梅花、竹石作為單幅畫面的出現,在前壁畫中極為罕見。上述兩墓壁畫的發現,對于研究元早期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的畫法和藝術風格的演變有重要價值。其他尚有山西長治市捉馬村、遼寧凌源縣富家屯、內蒙赤峰市三眼井元墓壁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