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早期雕像有模仿埃及雕刻造型的痕跡,古風時期尚殘存,但雕刻家已開始不滿足于模仿,力求用自己的眼光探索人體結構和人體比例,創作出寫實、自然、富有生氣的藝術形象來。 古風時期的男子雕像大多是墓前雕刻品,有的是死者本人,有的為死者而立,一般稱之為阿波羅像,這是因為古希臘神人同形同性所致。青年男子立像多取站立姿勢。這尊被稱為阿波羅的青年立像仍存有埃及造型程式,但他低頭和手勢姿式已趨生活化,他向下視,兩臂向前伸,似有接物之意,看得出人物形態已從直立僵化向生活化活動邁前一步。

在以后的漫長歲月中,也未出現類似西方的人物雕塑。直到20世紀上半葉才在一些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城市,如上海、天津、成都、廣州、重慶等地建立了一些真正意義上的人物雕塑。50年特別是80年以后,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文化的發展,人物雕塑在許多大中小城市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其中不乏較好的作品。在人物雕塑創作十分活躍的情況下,80年初成立了全國城市雕塑規劃組和全國城市雕塑藝術組委會,負責全國城市雕塑的規劃、籌備、協調及創作工作,從此中國的人物雕塑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另外,西方的審美觀強調直白、明晰、奔放;而中國則強調委婉、內斂、保守。比如在西方的雕塑中,男子和女子多為半裸的姿態,給人一種強大的視覺沖擊力。這是因為希臘羅馬人欣賞人類魁梧、圓潤的體格,“希臘大師們則把這種不松弛、沒有多余脂肪的造型賦予他們的雕像。”但是,這在中國的雕塑中是找不到的。這并不是說明中國的雕塑家不重視人體之美——我們也是非常重視的——只是表現的方式有不同。例如,秦始皇兵馬俑的士兵在盔甲覆蓋之下的肌肉非常飽滿,使人聯想到他們孔武有力的體格。但是和西方直觀就可以感覺的效果不同,中國的雕塑家希望間接、婉轉地去表達這種美,希望觀眾去聯想、去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