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會計實務革新的相對停滯大致從20世紀30年初到70年末,在近半個世紀中,管理會計實務性技術方法革新較少,沒有突破性的進展,這主要與財務會計在社會和法律上的主導地位有關。由于企業財務會計報告要求按照規定的核算方法和程序提供有關會計信息,再加之早期企業的產品品種比較單一,按財務會計報告規定的程序,對產品實際成本的扭曲程度很低,而追求準確和相關成本數據所付出的信息收集、處理和報告價又很高,所以企業傾向于使用與對外報告相同的成本信息來進行內部營業管理。
過程與結果
管理會計技術方法的演變也可以分為以下兩個基本階段:{dy}階段強調結果的有效,第二階段強調過程的控制。在{dy}階段,管理會計研究一般為規范研究以及用模擬模型檢驗和解釋實務的實證研究,這些都強調預測和決策的結果與規劃和控制應達成的目標,其缺點在于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現管理會計越來越多地采用實地研究,強調過程對結果的根本作用,其缺點在于缺乏一定的目標性與前瞻性。我們認為,控制過程應與注重結果并重,使管理會計技術方法既有一定的目標性與前瞻性,又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也就是說,我們既要演繹推理式的規范研究,也要解釋預測式的實證研究,還要歸納總結式的實地研究,三管齊下來推動管理會計朝著控制過程與注重結果有機結合的方向發展。
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隨著世界經濟的平穩發展,企業管理者所面臨的{zj1}挑戰性的問題不是“如何成功”而是“如何持續地成功”,據美國生產力協會及管理會計協會的調查報告顯示:二十世紀世界各大公司把“成長”放在{dy}位,而二十一世紀,他們卻把“成本”放在了{dy}位,可見企業對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已經引起高度重視,它是持續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中國制造業乃至世界制造業都已進入微利時,中國制造業面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中國制造業資源浪費嚴重、投入高而產出比國際水平低、產品同質化比較普遍,企業只有靠質量和成本優勢才能真正取勝。然而,中國的制造業成本除人工成本外大多比國際平均水平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