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化學采收法 除手工和機械采收外,還可用化學方法進行(處理)采收。內蒙古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的李方等(1987~1989年)以中國沙棘為試材,在沙棘果實由綠變黃時(在呼和浩特市8月10日至15日左右)噴布不同濃度的40%乙烯利進行催熟采收。試驗結果表明,該方法成本低、效率高,能顯著提高果實完好率。適宜濃度為8 000~10 000毫克/千克。
沙棘果實貯藏的條件要求非常嚴格。剛采收的沙棘果實如暫時不能出售,必須進行短時間的貯藏。貯藏果實必須保持低溫、通風和能排除有害氣體的環境。貯藏的溫度以1~5℃為宜,空氣的相對濕度應保持在90%~95%。如果是在結冰季節采收的果實,可用少量的水灑在堆積好的果實堆上,把果實封凍起來,再在果實堆上覆蓋一層柴草,以保持其清潔。

育苗前的準備
工作育苗前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選擇育苗地。(2)整地。(3)施肥。施肥時間
應在第2年結合春耕進行,施腐熟的農家肥37500~60000kg/公頃,或施坑塘泥150.0~187.5t/公頃,再加磷酸二銨188~225kg/公頃作為底肥效果{zh0},施10cm深左右為宜。{zh0}集中施用,如做壟時施于壟底,做床時按行施,但要注意將肥料和土摻均勻,以免燒根影響出苗。(4)做床。做床時間,在干旱多風地區,春季育苗,一般在播種前3~5d把床做好。做床方法,根據氣候土壤條件的不同,可采用高床低床或弓形床。高床適用于雨量較多和排水不良的地區,低床適用于降水量較少的干旱地區,弓形床便于地膜覆蓋。

亞種
江孜沙棘
落葉灌木或喬木,高5-8米,小枝纖細,灰色或褐色;節間較短。葉互生,紙質,狹披針形,長30-55毫米,寬3-5毫米,基部最寬,頂端鈍形,邊緣全緣,微反卷,上面綠色或稍帶白色,具散生星狀白色短柔毛或絨毛,尤以中脈為多,下面灰白色,密被銀白色和散生少數褐色鱗片,有時散生白色絨毛,中脈在上面下陷,下面顯著凸起;葉柄極短或幾無。果實橢圓形,長5-7毫米,直徑3-4毫米,黃色;果梗長約1毫米;種子橢圓形,甚扁,具六縱棱,長4.5-5毫米,直徑約3毫米,帶黑色,無光澤,種皮微皺,羊皮紙質。
產中國西藏拉薩、江孜、亞東一帶,拉薩有栽培;生于海拔3500-3800米的河床石礫地或河漫灘。錫金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西藏江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