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沙棘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6米,稀至15米,嫩枝密被銀白色鱗片,一年以上生枝鱗片脫落,表皮呈白色,光亮,老枝樹皮部分剝裂;刺較多而較短,有時分枝;節間稍長;芽小。單葉互生,線形,長15-45毫米,寬2-4毫米,頂端鈍形或近圓形,基部楔形,兩面銀白色,密被鱗片(稀上面綠色),無銹色鱗片;葉柄短,長約1毫米。果實闊橢圓形或倒卵形至近圓形,長5-7(-9)毫米,直徑3-4毫米(栽培的長可達6-9毫米,直徑6-8毫米),干時果肉較脆;果梗長3-4毫米;種子形狀不一,常稍扁,長2.8-4.2毫米。花期5月,果期8-9月。
產中國新疆。生于海拔800-3000米的河谷臺階地、開曠山坡,常見于河漫灘。有的作綠籬。蘇聯塔吉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哈薩克以及阿富汗西部、蒙古西部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蘇聯哈薩克。

中國西北地區由于干旱少雨,土地瘠薄,大部分地區直接栽種喬木難于成活或成小老頭樹,植被恢復難度很大。而沙棘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點,因此一般每畝荒地只需栽種120-150棵,4-5年即可郁閉成林。并且沙棘的苗木較小,一般株高在30-50厘米,地徑5-8毫米,栽種沙棘的勞動強度不大,一個普通勞力{yt}可以栽沙棘5-6畝。這對西北地區來講,能夠有效解決地廣人少的問題,便于進行大規模種植,快速恢復植被。
果素具有定向滲透作用,他從沙棘果中萃取的有效祛痘除印保濕因子,通過肌膚表層快速吸收,定向針對cc丙酸桿菌,抑制其感染、泛濫,xfssjf,恢復肌膚正常的更新和循環系統。

植物鑒別
顯微鑒別
果實橫切面:外果皮細胞一列,壁稍厚,外被白色鱗狀毛。中果皮較寬闊,細胞壁薄,內含眾多橙黃色或鮮黃色顆粒狀物及油滴。維管束外韌型,位于中果皮內側,排列成環。內果皮為1列無色的鑲嵌細胞,種皮細胞緊密排列成柵狀。子葉細胞充滿糊粉粒及脂肪油。
化學鑒別
取該品粉末1g,加乙醇10ml,加熱回流10min,濾過,濾液供下列試驗:
(1)取濾液滴于濾紙卜,噴三氯化鋁試液,干后,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黃綠色熒光。(檢查黃酮)
(2)取濾液1ml,加鎂粉少量及鹽酸3-4滴,必要時置水浴上稍加熱,顯紅色。(檢查黃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