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顆粒污泥形成因素的探討:厭氧處理過程中,水解產酸菌對pH值有較大的適應范圍,而產甲烷菌則對pH值的變化敏感,其適pH值范圍是6.8-7.2.如果反應器內的pH值超過這個范圍。則會導致產甲烷菌受到抑制,并出現酸積累,進而使整個反應器酸化。因此,反應器內pH值范圍應控制在產甲烷菌適的范圍內。由于不同性質的廢水有不同的pH值,為了保證反應器內pH值的穩定,防止酸積累而產生的對產甲烷菌的抑制,可采用向廢水中添加化學藥品如NaHCO3、Na2CO3、Ca(OH)2等物質。

培養顆粒污泥首先對基質有一定的要求,一般的,在培養顆粒污泥的基質中COD:N:P=110~200:5:1.而有機廢液的基質可分為偏碳水化合物類和偏蛋白質類。為了能順利培養出顆粒污泥,對于偏碳水化合物類的污水需要添加N和P.而對于偏蛋白質類的污水需要添加碳源(如葡萄糖等)。有學者研究表明,不添加碳源,顆粒污泥的形成較為困難.可見,適當比例的碳源對促成顆粒污泥形成是必要的。


同傳統的活性污泥相比,污泥顆粒化后,好氧顆粒污泥具有規則的外形,密實的結構,優良的沉淀性和較高的代謝活性,利用它們能實現反應器中較高的污泥濃度,從而有助于實現較小的反應器占地設計,并可以承受較高濃度的污水負荷及沖擊負荷;同時,好氧顆粒污泥由于不需要投加載體物質,運行操作也比較方便,好氧顆粒污泥的這些優勢為小型一體化裝置的開發與應用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