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把以果園、育種種植為主題的農業生態旅游推向市場,把果品作為核心,關聯帶動果園的觀光休閑、科技園區果苗培育種植的科技學習、農家的果品品嘗節、工廠的加工包裝參觀等果旅消費,這樣不僅可以打通果品銷售的呆滯環節,也盤活了所有資源和資產,帶動了當地農副產業的快速發展。桂林永福縣的羅漢果就可以借用其 羅漢果之鄉 的美名,打造一條 三高 生態農業與旅游相聯動的模式。桂林恭城瑤族自治縣的生態農業建設從1983年就開始起步了,這20多年來,通過抓沼氣建設來解決農村能源問題,通過科學探索找到了沼氣與養殖、種植的內在聯系,最終建成了 三位一體 的生態農業模式。恭城瑤族自治縣開展以 三位一體 生態農業為重點和核心的生態示范區建設,較好地解決了經濟和環境保護的問題,符合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在西部大開發中要 切實搞好生態保護和建設 的要求,對廣大農村特別是西部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借鑒意義。2000年5月,聯合國國際能源署 可再生能源研討會 在桂林召開,37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位專家到恭城參觀,稱贊恭城縣生態農業為 發展中國家農村生態經濟發展的典范 。近幾年,恭城縣把生態農業的發展與旅游開發結合起來,又被有關部門連續列為 科技進步先進縣 、 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 國家的生態農業試點縣 國家的農業旅游示范點 等等。當地從生活到生產,從種植到養殖,從農業到副業都達到了高科技、高產量、{gx}益的三高標準,應該充分挖掘生態農業的觀賞性、學習性、參與性,讓現有生態農業資源的利用價值實現。

生態休閑旅游景區一般都面積廣闊、山水相依,有田舍、森林、草場、動植物、山崖巨石、溪澗港灣或者是江河、大漠、海洋等。景區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皆可成景,景觀既可以是山體、高崖、巨石、森林、草場;又可以是房舍、古跡、井田、獨樹、小橋、荷池;也可以是民間工藝、歌舞、傳說故事等風物;還可以是日出、月色、天光、云霞、雨雪等氣候性的景物;而其中的組合更是千變萬化。首先應該對這些潛在的亮點進行分析、取舍、整合、提煉,并賦予更高層次的內涵,而這種取舍提煉以及深加工的過程必要時需要多次重復。

生態休閑,是在生態環境中的休閑方式,是以生態為背景、為環境、為內容,以休閑為目標的休閑方式、游憩方式、生活方式。作為一種迎合都市居民回歸自然夢想的旅游形式,生態休閑擁有絕大的市場空間;而對此夢想實現地--生態休閑景區來說,如何裝點這個“夢境”,是很具有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
生態休閑景區往往處于山野郊外,以優質的自然生態條件為本底,它既不同于都市旅游區和城市公園,又和傳統的郊野景區在理念上有所差別。一些城市景區、公園,以及傳統景區的造景手法,對于生態休閑景區并不適用。那么,如何打造生態景區的一些具體構件、設施、步道、活動、事件?是否應該極端或準極端地追求生態效果?
從休閑的角度來看,景區的舒適性、安全性、游樂性、愉悅性是游客關注的焦點。具體到生態休閑景區,要想具有足夠的吸引力,在達到以上要求外,還應將生態融入其中,營造輕松自然的休閑生態環境,同時,無論是環境還是具體的旅游產品,都應該具有一定的獨特性。生態休閑景區的景觀與事件打造,必須以這些要求為出發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