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農業公園的概念是在國家公園、農業及鄉村旅游、農業產業園區三種不同業態的基礎上提出的。它區別于傳統的城市公園、農業園區以及農業景區,以健康定制的農業生產模式、公園化的種養殖環境、景觀化的種植藝術、主題化的旅游體驗、休閑化的生活方式為主要標志,既滿足現代化的農業育種、研發、生產、加工、物流、倉儲、配送等產業閉環,又能夠滿足農藝觀光、獵奇的體驗,還是新式生活、度假、養老體驗的全新載體;既能夠體現當地的農業歷史、文化及當代發展水平,也可以通過科技展現未來農業的發展愿景。
國家農業公園的興起,并不是一個偶然,在這背后有著諸多因素的推動。首先,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3年持續關注農業,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解決“三農問題”是國之根本。第二,我國的18億畝土地紅線正在變向萎縮,污染、閑置、非法占用等問題都在威脅著耕地面積,我們不能拆了城市去重塑農田,因此通過農業精品化(科技化、產業化)來提升每畝耕地的單產,將成為中國土地紅線縮水后,政府引導行業走向的正確的選擇。第三,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目前真正貧困的地區在農村,要達到全民小康,只能從農業入手,解決農村的農業發展問題,通過產業升級實現農民就地轉化,提升農民收入,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第四,傳統的小農經濟在如今的市場下已經失去優勢,企業站在一定高度的視角整合農業,對接國家政策,主導農業發展的時代已經來臨。第五,在房地產市場日漸低迷和農業市場擁有巨大潛力的情況下,資本市場已經逐漸向農業領域進行轉移。結合以上因素,中國農業近期的發展必將出現重大的轉機,而國家農業公園,正是符合各方面需求的恰當突破口。
![](http://zs1.img-/pic/84383/shengtaish/20150807105207_8686_zs.jpg)
隨著農業技術進步、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這種兼顧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的觀光農業生態園模式將具有廣闊的市場。它堅持多產業一體化的發展方向,尤其是將一、三產業有機結合使現有農業發揮多種功能;同時園區有機農業的生產模式也為生態農業走上產業化,即實現生產、加工、銷售的一體化、規模化、專業化和集約化進行了模式上的探討;{zh1},這一生態園的構建模式也會對周邊地區生態農業的建設提供示范作用,為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http://zs1.img-/pic/84383/shengtaish/20150807105205_8226_zs.jpg)
![](http://zs1.img-/pic/84383/shengtaish/20150807105209_8256_zs.jpg)
一般生態農業旅游景區都處在城市的邊緣,交通方便,投資成本低,回報高,有利于可持續發展。
生態農業旅游給了人們接近大自然的機會,讓人們可以親密的和農業接觸,在這個發展迅速的社會。城市已經成為主角,但是生態農業旅游的興起給人們一種回歸田園生活的感覺。
農業生態旅游是當今旅游發展方向之一,具有強大的生機和廣闊的前景。在國外,早在19世紀30年代歐洲已開始了農業旅游。意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 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 ,專門介紹城市居民到農村去體現農業野趣,與農民同吃、同勞作,或者在農民家中住宿。我們對于生態農業旅游的投入不斷在加大,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可以看出生態旅游未來發展的前途是很大很好的
將是未來旅游發展的的一個重要方面。發展生態農業旅游不僅有利于農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也有利于帶動服務業發展,推動經濟技術的合作與交流,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帶動餐飲、旅館、交通運輸業、旅游產品加工業、房地產業的發展,從而促進農業實現量的增長與質的飛躍。生態農業旅游的開發還具有很高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生態農業旅游被認為是全球性的 朝陽產業 。發展生態農業觀光旅游時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新舉措;是推銷名優特產品的重要途徑;是筑巢引鳳招商引資的好契機;是加強城鄉交流、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的新思路;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環境的重要一環;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因素。
![](http://zs1.img-/pic/84383/shengtaish/20150807105205_8226_zs.jpg)
![](http://zs1.img-/pic/84383/shengtaish/20150807105206_8166_zs.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