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zm,成都澳頭街道安惠大道邊,一家別具范兒的小吃城試業。這家小吃城的當家人是3個年輕小伙子:他們都是成都人,都出生于1990年。他們仨是高中同班同學,2014年從不同大學畢業工作一年多后,均因“懷有一顆不安分的心”,一拍即合回到成都創業,籌備了大半年后開了這家小吃城。兄弟仨立志將各地特色小吃都引進小吃城,在成都打造一個別具特色的美食天地。
設想-創業三人行
小朱、小溫和小龐行走在他們的小吃城,與各店鋪老板交談時,壓根看不出他們就是小吃城的當家人。3個人都戴著近視眼鏡,長相清秀,言行恭謹,臉上還有著些許拘謹的羞澀。
小溫是土生土長的成都霞涌人,小朱和小龐則算是“新成都人”。
上世紀90年,小朱的父母從老家四川來到成都澳頭打漁為生,小朱也跟著來;小龐的老家在湖北,也是從小跟著父母來到成都讀書、生活。“我的戶口早遷到成都了,雖然父母在老家建了新房,但我一直想著在成都定居、生活。”小朱說。
創業3人行中,只有小朱有過創業經驗。“我在海南大學上學,當時和同學辦過培訓班,算是{dy}次創業。”小朱說,2014年大學畢業后,便繼續辦培訓班。一年后,因女朋友要回浙江老家,他放棄培訓班到浙江找工作。小朱自詡內心一直有著“不安分”的創業因子,雖在浙江的工作比較穩定,但總想著重新創業。
“我也有過創業想法,但真正走出這一步還是被他(小朱)‘蠱惑’的。”小溫笑道,他不僅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大學也是在惠州學院就讀,大學畢業后則去了深圳一家建筑設計公司工作。工作期間,他和小朱、小溫3人時常交流,說起創業一拍即合。半年前,3人紛紛辭去工作,回到成都準備。
立志-招來四方美食
“我們決定創業時,都選擇回到成都。”小朱說,一是因為他們都是在成都長大的,對這片土地有感情;二是成都近年來城市建設越來越好,居住的人也越來越多,是適合創業的樂土。
只是選擇什么項目,3人一開始有過不同想法。“創業能否成功最主要的是有好點子,我們想過開租車店,因為成都的綠道建設很好,也想過繼續開教育培訓班,但綜合還是覺得做美食比較好,因為我們都是吃貨,而且成都特色小吃多但缺乏整合。”小朱說,經過多次商議,3人的思路和目標漸漸清晰——— 在成都量大的地方開一家集中各地甜品、小吃的小吃城,而且要引進幾種成都本土特色小吃。
3人將小吃城的名字命名為“十里尋”,范兒十足。“我們想把小吃城打造成一個環境優雅的、有格調的,適合人們休閑聚會的場所,將十里之外的特色小吃引進來,讓十里內外的客人來這里吃小吃。”小朱說。
確定創業目標后,他們就在成都物色合適位置,最終將澳頭安惠大道邊正空缺的三星廣場一樓盤了下來。
困難-拼湊創業資金
3人決定將小吃城裝修后通過招商引進小吃店。他們基本上都是創業菜鳥,只憑著一股熱情走上創業之路,真正開始后面臨著重重困難。
小朱說,他們都是普通家庭出身,跟家人攤牌創業的決定時,無一例外遭到父母。“父母自然希望我們工作穩定,創業畢竟存在許多風險。”
“{zd0}的問題是資金,其次是經驗。”小朱等說。
家人見沒用,只能默認了他們的“沖動”,只是家里無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他們除了拼湊各自前期打工攢下的積蓄外,還向親朋借了一些,小吃城前期投入已超過20萬元。
沒有經驗,他們便“臨時抱佛腳”:看各種與創業有關的書和教學視頻,厚著臉皮去向做生意的朋友“取經”。
為節省創業成本,3人凡事盡量自己動手。“小溫以前是做建筑設計的,小吃城的設計基本上都是他把握;各種賬目則是以前做室內設計的小龐負責;我負責招商和營銷。”小朱說,既分工又合作,“如果意見有分歧,則用tp方式決定”。
籌備小吃城期間,除了面臨各種看得見的困難,3還遇到了許多看不見的苦惱。“我們對人情世故的處理缺乏經驗,經常碰得一鼻子灰,而許多時候在外面行走打交情牌更有效。”小朱說。
信心-年輕不懼失敗
6月18日,小吃城試業,他們的父母也積極呼朋喚友來捧場。一共20多個店鋪的小吃城已有七八家小吃店進駐。
小吃城里的店鋪老板,對3位年輕“當家人”頗為肯定。“他們很不錯的,很謙虛,慢慢來,我們相信這個小吃城可以做好。”一家主營海南椰奶清補涼的店鋪主翁先生說。
對小朱3人來說,小吃城試業,只是創業{dy}步。“我們深知接下來還會有各種困難,當下{zd0}的任務是做好營銷和管理。”小朱說,為此他們廢寢忘食想辦法。
3人坦言,曾想過這次創業是否會失敗,但話鋒一轉,他們語氣堅定地說:“我們畢竟還年輕,這次創業就當成一次歷練吧,就算這次失敗了,下一次我們一定還會站起來繼續走創業之路。
glwww.besthealth.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