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的獸類雕刻造型中往往側重于表面的解剖比例和形體處理,而中國的古傳統獸類雕刻不僅重視形體結構,還著重表現體量、動態、內在的精神氣質和意境。這種種裝飾手法,為以后中國傳統的銅獅子雕塑藝術形象的神瑞化裝飾鋪平了道路。
中國銅獅子雕塑藝術的誕生、成長和發展,是與它的實用功能分不開的。獅子從東漢開始成為中國陵墓雕刻獸類中的新成員的,是繼承秦和西漢寫實和理想化的雙重形象。因此,東漢的銅獅既帶有當時古拙質樸的時氣息,又有其激昂、矯健的鎮墓功能。因此銅獅子的造型既突出其守衛職責,顯得精深博大,又有當時佛教思想的影響,在裝飾上顯得奇橘瑰麗。
![](http://zs1.img-/pic/137921/shizi/20160615145036_7833_zs.jpg)
![](http://zs1.img-/pic/137921/shizi/20160615145045_6098_zs.jpg)
![](http://zs1.img-/pic/137921/shizi/20160615145044_5638_zs.jpg)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東漢末年或西魏初年雕造的曹操銅雀臺銅獅,這件作品土于河南臨漳,現藏于日本東京大倉集古館。這件銅獅子前腿直立,后身蹲坐,頭稍抬起,作吼叫狀,全身沒有任何裝飾,充滿野性力量。銅獅子的后部雕成平臺,刻有槽溝,似是器物的座子或建筑的構體。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曹操的銅雀臺建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如果這件銅獅確是當時所作,那么它與高頤墓銅獅是同時期的作品,可堪稱中國最早的蹲獅,中國最早的建筑裝飾鑄銅獅。
![](http://zs1.img-/pic/137921/shizi/20160615145041_5916_zs.jpg)
![](http://zs1.img-/pic/137921/shizi/20160615145047_6180_zs.jpg)
![](http://zs1.img-/pic/137921/shizi/20160615145039_6005_zs.jpg)
![](http://zs1.img-/pic/137921/shizi/20160615145046_6079_zs.jpg)
獅子是“食肉目”的高等脊椎動物、豹屬、貓科。在雕塑中,雌銅獅和雄銅獅在外形上的差別很大,雄獅頭大臉寬,肩寬可達1米,身長可達3米多,體重可達250公斤,從頭至頸披著長而蓬松的鬛毛、吼聲宏亮而有節奏,顯得雄壯威武。而雌獅的體形大大小于雄獅,頭上無鬛毛,吼聲也不宏亮,但矯健勇猛。
獅子有“獸中{zw}”之稱,它的故鄉在非洲、南美和西亞,其形象歷來受到人們的推崇,因此為其塑象、繪畫者不絕于世。銅獅子的雕塑藝術形象在西方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遵循自然界中的真實獅子形象如實表現的,另一種是把獅子和人結合在一起的神化形象。
![](http://zs1.img-/pic/137921/shizi/20160615145044_5638_zs.jpg)
![](http://zs1.img-/pic/137921/shizi/20160615145034_7202_zs.png)
![](http://zs1.img-/pic/137921/shizi/20160615145036_7833_zs.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