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流行一種小型的文殊、普賢菩薩單體坐騎式銅佛像,其造型生動,別有一番情趣。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意為吉祥、妙德。據說他出生時出現許多吉祥瑞兆,故得此名。佛經上介紹,文殊菩薩地位很高,乃眾菩薩之首。在銅佛像造型中,他與普賢菩薩一起,作為釋迦佛的左右脅侍者。宋以后的文殊菩薩銅佛像多有單體塑造,以頂結高髻、手持智慧劍、騎獅為特征。它往往與騎象的普賢菩薩像相搭配,成為一對。
有座大廟里,新塑了一尊銅佛像。銅佛像高大氣派,渾身貼金繪彩,披黃掛紅,神采奕奕,金光閃閃,氣宇軒昂,神氣活現。銅佛像高高坐在神壇上,雙目微閉,意守丹田,藐視一切,一副四大皆空的樣子,一臉莊嚴肅穆的神氣。神壇前,天天燭火通明,香煙繚繞,直飄云天。整個廟香火不斷。
![](http://zs1.img-/pic/137921/foxiang/20160608161607_4806_zs.jpg)
![](http://zs1.img-/pic/137921/foxiang/20160608161606_6606_zs.jpg)
![](http://zs1.img-/pic/137921/foxiang/20160613155247_8480_zs.jpg)
從此,佛像漸漸由大月氏經過疏勒、高昌、于閡、龜茲等地傳到河西四郡(敦煌、張掖、武威、酒泉)和中國內地。公元2至3世紀之間,在新疆拜城修建的克孜爾千佛洞, 是我國境內一座石窟寺.當時,佛的形象系雅利安人的特征:高鼻、細眼、薄唇.這種儼然是洋人的容貌特征,同古新疆土著居民典型的蒙古利亞臉型顯然是不同的.當佛教東進陽關以后,隨著佛教逐漸中國化,佛的面龐也逐漸漢化了.鼻梁的造型逐漸低了下來,耳輪越來越大,佛的形象被改造成為漢族人心目中的“福相”:豐頰廣頤、兩耳垂肩、雙手過膝。
到了唐,洛陽龍門營造了很多銅佛像,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像便是表作. 銅佛像頭部圓滿而秀麗,既有男性的莊嚴,又略帶女性的慈和.主持營造工程的和尚以佛像美化武則天.據證,武則天“方額廣頤”,盧舍那大佛的頭部形狀和女性氣質,顯然有她的影子.
這些都說明了,釋邊牟尼的銅佛像,只是佛像信徒們和民間雕塑家、畫家們心目中的佛的形象,他們是按照自己的想象進行描繪和塑造的.同時,由于制作的年、地區不同,制作者的需求、素養各異,同樣的佛卻有許多不同的形象,這就是佛有所謂千萬“化身”的來歷。
![](http://zs1.img-/pic/137921/foxiang/20160608165108_2835_zs.jpg)
![](http://zs1.img-/pic/137921/foxiang/20160608161607_4806_zs.jpg)
![](http://zs1.img-/pic/137921/foxiang/20160706110751_7819_zs.jpg)
佛像發展到清衰落之態更為明顯,造像風格仍以梵像為主,世俗色彩強烈,注意細節的刻畫,并用很強的寫實性;技術上也更加嫻熟,尤其是中小型的金銅造像,表了中國金銅佛像的水平。臉型方圓豐潤,豐碩寬額,五官精致,雙眼傳神;身體比例協調,造型優美;穿著漢式衣fu,衣紋呈放射狀,衣褶曲折生動,帔帛較前期寬大,這是對明佛像衣紋式的繼承;胸前所飾的瓔珞、串珠,雕刻極為精美細膩,華貴高雅。
![](http://zs1.img-/pic/137921/foxiang/20160704162334_9514_zs.jpg)
![](http://zs1.img-/pic/137921/foxiang/20160608165108_2835_zs.jpg)
![](http://zs1.img-/pic/137921/foxiang/20160608161607_4806_zs.jpg)
![](http://zs1.img-/pic/137921/foxiang/20160608161606_6606_zs.jpg)
![](http://zs1.img-/pic/137921/foxiang/20160613154714_0426_zs.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