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企業實用的稱重傳感器檢測裝置
稱重傳感器是把重力負荷由機械量轉換成電量的傳感元件。因此,它是電子秤計量系統的基礎環節。直接決定和影響測量精度和工作的穩定性。對于電子秤的制造廠家,經常需要檢測校驗所選配稱重傳感器的線性、重復性、(1~3個月)通電測試,從而觀察評定其工作穩定可靠性。對于電子秤的使用廠家,由于稱重傳感器的工作環境比較惡劣,損壞、更換也比較經常。為了查找故障和選配新的稱重傳感器,也需對其性能進行檢測。而這種檢測一般不便送到稱重傳感器生產廠進行。所以,提供適用的簡單實用檢測裝置很有必要。
1 稱重傳感器標定裝置結構
筆者于70年初,設計了一種千克級稱重傳感器檢測標定裝置。經多年使用證明,wq可以滿足一般使用要求。其結構如圖1。
標定裝置由掛碼架、板凳架、砝碼托鉤和標準砝碼組成。掛碼架結構一般采用厚度為2.5mm左右的不銹鋼板制作。但視其測量負荷的大小,板厚可相應調整,并也可采用普通鋼板材料,但應該是進行防銹處理,為保證剛度同時減小掛碼重量,可在掛碼架上打若干小孔。掛碼架壓頭與稱重傳感器壓頭的接觸面須做成球面,以起自動調心并與傳感器壓頭成點接觸狀態。掛碼架與砝碼托鉤的接觸處,須做成刀刃狀或圓弧面,以保證力作用線垂直通過中心線,并不受摩擦阻力影響。如果能把掛碼架和砝碼托鉤的重量湊成一個整數更好,因為這樣標定裝置自重的影響量就有定量。板凳架的結構應注意穩固性,承放稱重傳感器的上面板須平整,厚度不小于15mm,以保證承載面具有足夠的剛度。砝碼托鉤一般做成有托板的吊鉤,但亦可據砝碼掛放的方式做相應的結構設計。所采用的砝碼一般應用標準砝碼,從而保證測量精度。
2 標定校驗方法步驟
1)把板凳架放置在穩固無彈性基礎上,板凳架放置稱重傳感器的平面應基本水平。
2)利用墊板把稱重傳感器固定在板凳架上。
3)套上掛碼架,并使掛碼架的壓頭正壓在傳感器的壓頭上。
4)把砝碼托鉤掛到掛碼架上。
5)接通稱重傳感器的供橋電源,輸出與高精度的毫伏表(精度應高于傳感器標稱精度的70%)相接(必要時亦可以測量電流輸出值)。
6)根據傳感器的量程大小和需要測定的點數,向砝碼托鉤上逐級加載(砝碼)和卸載,記錄傳感器輸出數據。從而可檢測傳感器的零點輸出、線性精度、重復性精度和回差等性能指標,自然可判定傳感器是否正常和優劣。
對于拉(力)式稱重傳感器檢測,不需用掛碼架。把傳感器直接掛在板凳架承載面背面的吊鉤上,下面與砝碼托鉤掛接。其余步驟與上述的壓(力)式傳感器測量方法相同。
該檢測裝置具有以下特點:
1)裝置簡單,占空間小,可自行制作。
2)由于以標準砝碼為載荷,采用直接加載測量方式,并有自動調心作用。所以,測量準確性好。
3)即可單點測量,也可多點測量;即可檢測加載數據,也可檢測卸載數據,并可長期進行有載模擬試驗。功能齊全、操作靈活、簡單方便。
4)該裝置最適用于小量程稱重傳感器檢測標定,特別是測量上限在200kg的傳感器更為理想。


稱重傳感器的誤差有哪些
在選擇稱重傳感器的時候首先就要慮到實際的工作環境,工作環境能夠影響傳感器是否能夠正常工作以及傳感器的使用壽命甚至是整個衡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那么稱重傳感器會產生的誤差有哪些呢?
一、特性誤差:
這種誤差主要是由于設備的本身的DC漂移值、斜面的不正確或者斜面的非線形引起的,我們都應該常常聽一句話“理想和現實是有很大差距的”,而稱重傳感器也是一樣,稱重傳感器理想的轉移功能的特性與傳感器的真實的特性之間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的。
二、應用誤差:
這種誤差主要是因為操作產生的,產生這種誤差的原因主要有傳感器安裝錯誤,傳感器與測量地點不正確的絕緣、空氣或者其他氣體的凈化過程中錯誤等多種錯誤的操作而引發的誤差。
三、動態誤差:
這種誤差主要是因為在靜態的條件下傳感器會有較強的阻力,因此對輸入參數的改變的響應速度比較慢,甚至是幾秒之后才能感應。
四、環境誤差:
這種誤差是因為稱重傳感器還會因為溫度,風力,振動,海拔等外在的一些環境因素導致誤差。


網絡時稱重傳感器企業要抓住機遇
近幾年來,想必大家也都看到了,互聯網的發展勢如破竹,互聯網已漸漸成為各行各業發展必不可少的依附工具,很多企業希望通過“觸網”來突破營銷同質化的困境。稱重傳感器行業作為傳統的行業之一,也逐漸開始向互聯網靠攏,沒少被人們提及過。一些行業先行者們試圖改變傳統的商業模式,紛紛在互聯網的助力下尋求pj痛點的方案。在互聯網發展勢如破竹的時候,稱重傳感器行業的數字化之路勢在必行。
隨著互聯網、云計算和智慧地球等的不斷完善,數字化市場的變革也勢在必行。毫無疑問,數字化時的到來也將影響稱重傳感器企業的發展。
對內,稱重傳感器企業可利用數字化分享經濟。分享經濟,也稱共享經濟,是指能讓商品、fu務、數據(資源)及(人的)才能等具有共享渠道的經濟社會體系。在21世紀,微信、微博和QQ等成為人們必不可少的溝通工具,稱重模塊企業內部可利用這些工具進行充分溝通與協作,打破信息孤島,形成企業自身的知識生成與分享體系。在此基礎上,將已有資源進行整合,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對外,稱重傳感器企業可與客戶、合作伙伴和在行業之間進行意見交換。目前,大數據和云計算已經在部分具有相當實力的公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