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會 唐人的《放燈日記》中有唐明皇在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時逃到成都,與道家大法師葉清善上街觀燈的記載。“初唐四杰”之一的盧照鄰有《觀燈詩》云:“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這首詩道出了其時成都燈會的盛況。
前蜀皇帝王建常“出游浣花溪,自夜達旦”,其時“問亦放燈,率無定日”。后蜀皇帝孟昶曾“上元觀燈于天臺。”
李商隱在《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能觀》一詩中云:“月色燈火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可見唐的燈會已經具有了適當的規劃。
![](http://zs1.img-/pic/174205/p2/20170228101455_2119_zs.jpg)
中國花燈是多種技法、多種工藝、多種裝飾技巧、多種材料制作的綜合藝術,在眾多精巧玲瓏的花燈中,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千姿百態的動態表演性花燈,如獅子燈、龍燈、走馬燈、鯉魚燈、蚌殼燈等;二是琳瑯滿目的靜態觀賞性花燈,如蘇燈、太谷燈、揚州瓜燈、佛山柚皮燈、宮燈等,巧奪天工,美不勝收。花燈通常分為吊燈、座燈、壁燈、提燈等,它是用竹木、綾絹、明球、玉佩、絲穗、羽毛、貝殼等材料,經彩扎、裱糊、編結、刺繡、雕刻,再配以剪紙、書畫、詩詞等裝飾制作而成的綜合工藝品,也是我國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品。
![](http://zs1.img-/pic/174205/p2/20170228101455_2119_zs.jpg)
中國彩燈,飲譽古今,而自貢的彩燈薈萃了中國燈文化的風采,素有'天下一燈'的美稱。自貢燈會以文化品位高、燈彩精品多、藝術特色鮮明、燈會場面宏闊著稱。如今,自貢燈會不僅在國內獨坐龍椅,還頻繁走出國門,在海外舉辦自貢燈展,展示中國流光溢彩的燈文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革,自貢燈會也在民族文化的孕育和滋養下逐步精湛、嫻熟起來。1964年,自貢市人民組織舉辦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屆燈會。從此,燈會規模便由小變大,工藝由粗至精,燈具由個體發展為群體,由不動發展為聯動,布局由平面發展為立體。至2005年,已在本地成功舉辦了十一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并應邀赴北京、廣州、武漢、上海、香港、泰國和新加坡展出,所到之處,無不獲得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