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燈會的靈魂,是燈會成功的關鍵。舉辦燈會也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運作,從組織形式、運作機制、營銷策略、宣傳手段、彩燈制作等方面,多方位創新、多層面出彩。只要合作雙方本著互惠雙贏、真誠合作的目的,共同努力把燈會和會節慶典活動有機結合、融為一體,就能真正實現會節搭臺、燈會助興、經貿唱戲的目的,使會節慶典活動和燈會在短時間內聚集的龐大的人群、物流、信息流、資源流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傳統花燈不斷創新 開拓更廣市場空間
花燈制作起于唐,盛于宋、元,延續至今。如今,花燈遠銷海內外。
古時做花燈,大多是用搓好的紙捻,將劈好的竹篾綁扎成各種形狀的燈骨架,粘糊上色紙,描上山水、人物、花鳥,寫上吉祥的字句,貼上花邊,裝上絲穗,內放蠟燭或小油燈,有的還放上了檀香,便成了。此工藝稱為彩扎工藝,因此,花燈又稱作彩扎燈。彩扎藝人為了展示自己的手藝,每年都會別出心裁,推出自己精心構思制作的力作,打出自家字號,相互競賽。
到了明清,玻璃制造業發展起來后,工匠們把玻璃抽成絲,花燈藝人管這種玻璃絲叫“料絲”。“料絲”被用到花燈制作工藝中,清陳葆堂的《溫陵歲時記》中有提到“或以五色紙、或以料絲、或以通草,作人物魚蟲,燃以寶炬。”“恒于府治西畔雙門前作燈市”。
新中國建立后,彩燈藝術得到了更大的開展,特別是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開展,彩燈藝術更是花樣翻新,奇招頻出,傳統的制燈工藝和現科學技術緊密結合,將電子、修建、機械、遙控、聲學、光導纖維等新技術、新工藝用于彩燈的規劃制造,把形、色、光、聲、動相結合,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相統一,自貢燈會這門陳舊的藝術愈加艷麗多彩。
隨著社會的開展和變革,自貢燈會也在民族文明的孕育和滋補下逐漸精深、熟練起來。1964年,自貢市公民安排舉辦了新中國建立以來的首屆燈會。從此,燈會規模便由小變大,工藝由粗至精,燈具由個別開展為集體,由不動開展為聯動,布局由平面開展為立體。至2005年,已在本地成功舉辦了十一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并應邀赴北京、廣州、武漢、上海、香港、泰國和新加坡展出,所到之處,無不取得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