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會伸手拿這個玩具,且會照自己的玩法玩這個玩具,老師則在旁邊對其進行稱贊。然后再從孩子手中把這個玩具(或物品)拿來,再以孩子的玩法在孩子面前玩這個玩具,引誘孩子再拿回這個玩具、再看他是否在玩,如果會的話,馬上給予贊揚。如此,多次地從老師手中拿回玩具,而且會繼續依照他的玩法玩玩具,表示孩子與老師之間已經產生了響應關系。有了這種響應關系,就可以進行“移花接木”式的模仿訓練。老師用同一玩具(物品)稍微改變一點玩法(改變后的新玩法必定要讓孩子覺得像讓舊玩法一樣刺激快樂),并幫助孩子使用新的玩法。當孩子模仿后,就馬上給予贊美或獎勵。在這種贊美下,營造出愉快的氣氛,慢慢地將孩子帶入模仿的情景里,讓孩子感受到與老師相處是快樂的事情。
如果一個行為因為正強化而存在的,那么所用的方式就應該是截斷當前正強化和行為之間的關系,并且找到其它適當的正強化來跟隨適當的行為,從而強化適當的行為。這就涉及到強化物的問題,之前已經和孩子的媽媽討論過這個問題,一直都沒有得出什么有效的結論。孩子喜歡的玩具都比較貴,而對生活中吃用的東西都興趣缺缺。于是我給孩子媽媽提了一個建議,把玩具的廣告剪成拼板的樣子,然后借用幣系統,每一次訓練孩子的表現良好,拿到足夠的幣,就可以換取拼板的一片,等到他換齊了整套拼板,就帶他去買那個玩具。
![](http://zs1.img-/pic/159724/p3/20161004163343_8609_zs.jpg)
之前的幾個星期,孩子的行為已經激化到打人。孩子和訓練師之間的對抗一定會存在,但不能讓這種對抗持續。雖然要做的任務他每一次都能完成,但單單只靠忽略他的問題行為并沒有能減少他問題行為的發生。另外存在的一個困難是:如果只是給任務,不管孩子的行為怎么樣,訓練師還可以忽略問題行為,并且堅持所給的指令;但如果是拒絕孩子的要求,就比較麻煩了,這中間可能引起身體上的對抗,要做到忽略就不可能了。
![](http://zs1.img-/pic/159724/p3/20161004161306_0388_zs.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