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加強高校實驗室*全工作的意見》(教技函〔2019〕36號),將實驗室改革成為推動科技創新實踐的動力,推進實驗室分類分級管理制度,可以將各實驗項目以及實驗條件形成統一體系的管理模式,實現“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將實驗室危險源劃分為不同類型、不同*全風險等級,以便實現實驗室分類分級管理,從而不斷提升實驗室*全管控水平和效率,降低和預防高校實驗室*全事故發生率。
一、系統介紹
盛元廣通高校實驗室*全分類分級管理系統采用B/S(瀏覽器/服務器模式)架構和三層結構開發,用戶通過WEB瀏覽器進行各種使用和管理操作,具有良好的互通性、實用性、擴展性、規范性、易操作性、*全性、可靠性,提升實驗室*全工作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二、主要功能
1、危險源分類分級
1.1 危險源分類
1.1.1 根據實驗室危險源的特征,將危險源分為生物(醫學)類、化學類、輻射類、機械類、電子(電氣)類和其他類(單間實驗室指面積≤75平方米的實驗場所),共6個類別。
1.1.2 若存在兩個及以上類別的危險源,須辨識所有涉及的危險源類別。
1.2 危險源*全風險分級
1.2.1 根據實驗室危險源可能引發危險的嚴重程度,將危險源的*全風險等級由高到低分為一級(高風險)、二級(較高風險)、三級(中風險)和四級(低風險),共4個等級。
1.2.2 對于同一類別的危險源,按照"就高"原則,確定為該類別危險源的*全風險等級。
1.2.3 綜合各類別危險源的*全風險等級,按照"就高"原則,確定實驗室*全風險等級,如∶實驗室同時具有較高等級危險源和較低等級的危險源,*全風險等級按照較高等級確定。
2、防護措施
實驗室應按照危險源的辨識結果,建設相應樓層、實驗室防護設施臺賬:包括特殊防護、消防、監控、報警、應急救援、防靜電、防雷電等設施電子臺賬。
1、實驗室應在方便取用的地點設置急救箱或急救包,配備必要的急救藥品、繃帶、紗布、消*藥劑等;
2、實驗室應在明顯位置和便于取用的地點配備與易燃易爆物質、腐蝕性物質和毒害性物質等相應的消防器材,包括:滅火器、滅火毯、消防砂及其他必要消防器材。
3、準入培訓
3.1 根據*全風險等級對實驗室相關人員進行針對性*全教育培訓,建立人員培訓考試記錄檔案。
3.2 一、二級實驗室人員需參與政府、協會團體或學校組織的實驗室*全培訓,并至少三年復訓一次檔案記錄;
3.3 涉及生物、輻射、特種設備等實驗使用人員,應參加國家要求的專業培訓,取得相應證書后方可開展相關實驗。
說明:滿足以上要求經管理員審核通過后,授權門禁人臉識別系統,方可進入實驗室;
4、*全檢查
4.1 制定檢查計劃,發布檢查通告;
4.2 *全抽查巡檢區域隨機、專項檢查、節前檢查、聯合檢查;
4.3 采用移動端手機或PAD 進行檢查,拍照上傳不合格項,檢查內容可自定義;
4.4 所有檢查和自查均應做好記錄,整改情況反饋及評價;
4.5 巡查電子記錄檔案;
4.5.1 實驗室自查每日一次。
4.5.2 院級(二級單位)檢查∶一級實驗室每周一次,二級實驗室每兩周一次,三、四級實驗室每月一次。
4.5.3 校級檢查∶一級實驗室每季度一次,二級實驗室每半年一次三、四級實驗室每年一次。針對涉及高風險危險源的實驗室開展專項檢查每半年一次。
5、應急預案與演練
重點圍繞實驗室特點需求,補齊某些專業領域和實驗活動的儀器操作規程、作業指導書以及應急處置預案。定期組織檢查自查,及時更新升級,做好定期培訓和實施演練情況電子記錄。
具體要求:
5.1 實驗室針對高風險危險源開展風險評估,制定應急處置方案,置于醒目位置,并報所在二級單位備案。
5.2 涉及一、二級實驗室的二級單位每年開展一次針對性的應急演練,所有相關人員每兩年參加一次應急演練三、四級實驗室每年安排人員參與一次應急演練。
6、統計查詢
6.1 統計數據圖形展示;
6.2 系統自動生成報表;學校危險源實驗室分類分級統計;防護設備統計;培訓考試人員分類統計;*全隱患2、整改統計、應急演練人數、次數統計;
6.3 統計內容用戶自定義;
三、系統優勢
該系統為各大高校提供6類危險源進行管理,通過“云端-終端”融合的智能物聯網系統,實現了動態監控快速響應,可視化操作,除日常數據分析外,統計查詢報表可自查亦可以實現*全巡檢要求,現在軟件還提供了許多*全培訓、*全考試、巡查電子記錄、電子臺賬、異常預警等,為許多高校實驗室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務。
四、發展趨勢
長期以來高校實驗室*全一直是教育界管理痛點,有關政策也相繼推出真正落實到高校實驗室*全分級分類管理工作中還是良莠不齊,缺少有效的管控流程和嚴格的執行,管理系統應用到高校實驗室*全分級分類中打破傳統的管理方式,切實加強數據上傳、*全管理,數據分析,以及統計查詢等閉環銜接。
盛元廣通助力高校實驗室*全分類分級管理工作流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對重大危險源實施實時監控,嚴格全過程、全周期、可追溯管理。不斷查找補齊*全管理體系中的“短板”,消**全隱患確保實驗室*全風險可防可控,為教學和科研活動提供*全穩定的環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