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
重陽節所佩戴的茱萸(即吳茱萸),其子實又名“越椒”、“艾子”,為常用中藥。《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其實茱萸服用還可防病治病,“井上宜種茱萸,葉落水中,飲此水者,無瘟病。”其子實還能泡酒。
我國北方很多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在重陽節吃羊肉面的習慣。因為“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現在,北京等地給九十九歲老人過生日還叫“白壽”。
秋風瑟瑟,吃點羊肉不僅御寒還有營養。羊肉肉質細嫩,容易消化,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點,含磷脂較多。羊肉較豬肉和牛肉的脂肪含量都要少,膽固醇含量少,是冬季防寒溫補的美味之一。常食羊肉,具有yq補虛、bszy、zjmyl功效。
養生堂,健康之路,我是大醫生,中醫養生,養生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