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三年的實踐,BSI認為,這種品質保證體系的認證適應面廣,靈活性大,有向國際社會推廣的價值。于是,在1979年向ISO提交了一項建議。ISO根據BSI的建議,當年即決定在ISO的認證委員會的“品質保證工作組”的基礎上成立“品質保證委員會”。1980年,ISO正式批準成立了“品質保證技術委員會”(即TC176)著手這一工作,從而導致了前述“ISO9000族”標準的誕生,健全了單獨的品質體系認證的制度,一方面擴大了原有品質認證機構的業務范圍,另一方面又導致了一大批新的專門的品質體系認證機構的誕生。

ISO質量體系認證標準中這樣對管理者提出要求:
實施與運行
資源、作用職責和權限 管理者應確保為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實施、保持和改進提供必要的資源。資源bao括人力資源和專項技能、組織的基礎設施、以及技術和財力資源。為便于環境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應當對作用、職責和權限作出明確規定,形成文件,并予以傳達。
組織的zui高管理者應專門任命管理者表,無論他(們)是否還負有其他方面的責任,應明確規定其作用、職責和權限,以便:

a) 確保按照本標準的要求建立、實施和保持環境管理體系;
b) 向zui高管理者匯報環境管理體系的運行情況以供評審,并提出改進建議。
自從1987年ISO9000系列標準問世以來,為了加強品質管理,適應品質競爭的需要,企業家們紛紛采用ISO9000系列標準在企業內部建立品質管理體系,申請品質體系認證,很快形成了一個世界性的潮流。全世界已有近100個國家和地區正在積極推行ISO9000國際標準,約有40個品質體系認可機構,認可了約300家品質體系認證機構,20多萬家企業拿到了ISO9000品質體系認證證書,di一個國際多邊承認協議和區域多邊承認協議也于1998年1月22日和1998年1月24日先后在中國廣州誕生。

一套國際標準,在這短短的時間內被這么多國家采用,影響如此廣泛,這是在國際標準化史從未有過的現象,已經被公認為“ISO9000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