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推進,北京也將構建京津冀碳匯協同發展機制。研究京津冀林業碳匯項目合作開發模式和運行管理機制,促進以林業碳匯為切入點的京津冀區域生態補償。以冬奧會生態建設為契機,研究搭建三省市聯動的林業碳匯志愿項目交易平臺,初步形成跨區域社會志愿參與履責體系。
基于碳匯管理,北京也將開展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建立基于森林碳匯功能消長的生態補償動態評估、管理及操作實施程序,估算北京山區森林經營管理產生的碳匯價值、成本和所能獲得的生態補償數額,研究加入防風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大氣調節、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多種生態標簽作為附加指標,積極開展生態補償試點與示范,為森林生態效益的價值化補償探索路徑。
據了解,“十二五”時期,北京市持續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大力開展平原造林、京冀生態水源保護林建設、森林健康經營、濕地保護與修復、公園綠地建設等多項重點工程,提升了林地綠地資源質量與氣候變化的適應性,林地綠地資源碳匯功能實現了穩步提升。
數據顯示,過去5年間,北京新增造林面積140萬畝、城市綠地7.275萬畝;截至2015年底,森林覆蓋率達到41.6%、林木綠化率達到59%、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8%、森林資源碳儲量增加178萬噸。
北京相關部門積極夯實基礎,持續推進了技術研究與試驗示范。例如,相關科研單位研究了北京地區的碳匯營造林計量監測模型和參數,建立了涵蓋兩座碳通量監測站、33個山區公頃級樣地和300個平原樣地的監測體系;對百萬畝平原造林、近自然森林經營等重點工程開展碳匯計量監測,為相關政策制定及項目開發提供科學依據;碳匯造林和經營的試驗示范區計4.5萬畝;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澳門政府合作開發的“森林可持續經營碳匯項目”,曾引起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的關注。
北京也建立了林業碳匯管理與交易機制。北京制定發布了森林增匯經營技術指南、林業碳匯計量監測技術規程等系列地方標準和行業規范性文件、實施細則,完成碳匯造林項目交易試點,理清了林業碳匯交易項目開發程序,探索出項目開發的可行性模式。
與此同時,北京從辦公、生產和計量統計三個層面實現園林綠化行業節能減排。通過倡導綠色采購與合理用能、電子政務、綠色出行等低碳行為習慣,促進行業綠色辦公;通過推進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推廣節水、節雨低碳技術,促進行業生產運行的節能減排;通過統計行業能耗與碳排放基礎數據,初步建立了行業碳排放計量監測網絡。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要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指導,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有關負責人稱,在建設“美麗北京”和“和諧宜居之都”過程中,園林綠化不僅在改善生態環境、調整城市空間布局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也在促進城市適應氣候變化方面作用突出。
京津冀協同發展,也為園林綠化應對氣候變化拓展了空間。北京市關于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意見中,明確要求在更大范圍、更廣區域,統籌園林綠化生態建設。有關負責人說,面對當前生態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的嚴峻形勢,充分發揮北京區位優勢,帶動天津、河北園林綠化應對氣候變化事業共同發展,不僅是落實國家戰略的重要突破口和著力點,而且為北京園林綠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進一步拓展了空間。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和冬奧會的籌辦,給園林綠化應對氣候變化提出了新要求。建設城市副中心,是黨中央一項重要決策。2022年冬奧會的籌辦,是我國重要歷史節點的重大標志性活動。黨中央要求籌辦一屆綠色、節約的冬奧會,要把北京建成綠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綿城市和智慧城市,努力開創首都發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北京市提出了“疏解增綠、留白建綠”的全新規劃發展理念。這要求園林綠化建設中更加注重提升碳匯能力,發展低碳技術,將碳匯、碳中和等當前國際社會認可的生態指標和理念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