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漬法起碼始于漢。約在漢成書的<<神農本草經>> 中有如下一段論述:'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用酒浸漬,一方面可使藥材中的一些藥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藥勢,療效也可提高。漢名醫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一書中,就有多例浸漬法和煎煮法的實例。“鱉甲煎丸方',以鱉甲等二十多味藥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于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為丸。還有一例'紅藍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yw后供飲用。<<金匱要略>>中還記載了一些有關飲酒忌宜事項,如'龜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飲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著身及使扇,即成病'。'醉后勿飽食,發寒冷'。這些實用知識對于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國藥酒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過程,藥酒的功能主治;既bao括了中國古二千年前的一些病名和病證,也bao括了現醫學中的一些病名和病證,此分屬二個理論體系,還很難統一。中國藥酒是中醫的一部分,因此首先要保持它傳統性,但也不忽視它發展的一面。為此,我們采用兩種理論體系均能接受的大科分類法,列保健、內、外、婦、兒、骨傷、皮膚、五官、口齒等科。

人們常說“久病多虛”。病深日久的慢性疾病,往往導致人體氣、血、陰、陽的虧損,而其形成皆非一時一日,其治·療恢復也就難以朝夕建功,一蹴而就,一般都需要一個過程。中醫學認為“久病入絡”。各種慢性虛損疾病,常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氣血不暢、經脈澀滯,治·療時常需佐以hx通絡之yw以增強療效。而補益藥酒主要配伍具有yqbx、滋陰溫陽的滋補藥食,故更有益于慢性疾病的治·療。人身氣血,貴在通調。如果雖得補益,而不能流通,則收不到補益之利,反生郁滯之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