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一直到了現,也是十分受歡迎的一種樂器。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于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余音悠遠。和正琴館表示,古琴是有著悠久歷史且最美的樂器。下面就讓和正古琴帶我們詳細了解一下吧!
![](http://zs1.img-/pic/179924/p2/20170427135934_3455_zs.jpg)
在中國古社會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
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
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于sw。
古漢人在彈琴之前,要沐浴更衣,焚香盥手,這并非是一種信仰,而是表示對古琴的恭敬。面對古琴就像面對我們的先人,用自己的心靈和我們的先人對話,感受古先人的心靈和豐彩,從中受到影響和教育。
古琴有三種音,散音、泛音、按音。散音松沉而曠遠,讓人起遠古之思;其泛音則如天籟,有一種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則非常豐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韻、細微悠長,時如人語,可以對話,時如人心之緒,縹緲多變。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則同大地,稱為天地人三籟。
古琴是我國文化的一種,隨著時間的流逝,古琴的制作已失傳多年,一些歷流傳下來的名琴,古琴造型優美,歷來為制琴家所重視,那么當我們在鑒別古琴的時候有哪些技巧呢?下面就讓古琴培訓和正古琴帶我們一起了解吧!
![](http://zs1.img-/pic/179924/p2/20170427135918_3476_zs.jpg)
鑒別古琴的優劣,主要從選材、工藝和發音等方面進行。在工藝上,琴面弧度平正、自然適度,不能有凹陷或不平現象。琴身端正,放于桌上應平穩。各部分加工須精細,膠合處嚴密牢固無縫隙。琴身油漆色調雅致,表面平滑光亮。琴弦應絲條均勻、質地光澤,潔白而拉力強。
纏弦以緊密、均勻、明亮、光潤為佳。在發音上,應音響純凈、音量宏大,各弦發音均勻,沒有雜音,高音清晰,共鳴和傳遠效果好,音色優美、圓潤、清脆,既不尖銳,也不鈍拙。古琴上的斷紋,是古琴年久遠的標志。這種特有的現象,是由于木質、漆底和振動性能等的不同,琴漆經過長年的振動而造成的。有斷紋的古琴,不但琴音透澈,而且外表也很美觀。
對于參加古琴培訓的同學來講,彈琴對指甲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修指甲的具體要求有哪些呢?下面就讓和正古琴帶我們詳細了解一下吧!
![](http://zs1.img-/pic/179924/p2/20170427135930_3453_zs.jpg)
修剪方法:
古琴彈奏者的指甲宜“兩圓”(即豎向前后圓、橫向左右圓)且厚實為佳。右手指甲一般留2毫米長短即可,沿口呈圓形。大指甲沿口的突峰須修剪在靠左一側,在“托”時手腕就可免得抬得太高。
指甲長度也須因人而異,指尖肉頭較厚者指甲適當留長,反之留短,一般留2-3毫米為宜。左指甲無須留長,尤其左大指即使留得1毫米,也會碰擦前方不演奏的弦而發出雜聲。無名指若長,則會影響按弦的角度與力度。
因工作需要和規定及有些學生不能留指甲。則可以努力通過練習,將指尖的肉頭練得變成厚肉,其音也別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