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菇高產栽培技術
一、整理場地
栽培草菇的場地,應土質松軟,含有機質多,排水良好,用水方便。
下種前一周翻土,翻土后曬1--2天,待土塊表面曬白,將其打碎平整,做成1m寬的畦。畦表面做平或做成龜背形,中間高20--25cm,兩邊漸傾斜至與地面平,畦面適當拍實,以免澆水后下陷。畦間距60cm左右,以便操作管理。畦間挖一小溝,場地四周挖一條較深的環場排水溝。場地整好后,澆水使土壤保持濕潤,并用石灰水或漂白粉等殺滅場內的害蟲和雜菌。
據悉,當前我國普遍應用的“袋料菌棒栽培香菇”技術由彭兆旺先生在上世紀七十年末發明,該技術使香菇生產的周期從2-4年縮短為8個月左右,成本降低50%-60%,產量提高5-6倍,被業界認為“具有劃時意義”。
一、產生畸形菇的原因及避免措施
畸形菇降低產品等級,甚至失去商品價值,影響栽培經濟效益,這個問題普遍存在。常見的畸形菇有:菌蓋緊抱不展,呈“拳頭狀”;柄長肥粗、蓋小,呈“花瓶狀”;蓋凹陷、邊裂外卷,呈“破碗狀”;蓋窄長,呈“牛舌狀”;蓋面斑點,呈“麻臉狀”;蓋中瘤腫突起,呈“脹腹狀”;兩蓋并展、柄緊連,呈“蝴蝶狀”;蓋彎曲不平,呈“波邊狀”;蓋圓bao裹、菌褶收縮,呈“光頭狀”;蓋面縱裂溝縫,呈“花菇狀”;數菇并生,呈“蓮花狀”;此外還有菇體萎縮形、菇體偏黃變色形等等。畸形菇的發生,究其原因是培養環境條件與白靈菇生理、生化要求不相適應。關鍵在于出菇期溫、濕、光、氣協調不好,在管理技術上操作失誤等等。下面進行具體分析,并提出避免畸形菇發生的相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