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寺院中常供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和五百羅漢。 “十八”是一個吉數,中國文化中的許多數量表達都用“十八”,如“十八世”、“十八侯”、“十八般武藝”、“十八學士”等。佛教中也有許多“十八”,如“《十八部論》”、“十八界”、“十八變”、“十八層地獄”等,“十六羅漢”變為“十八羅漢”顯然與這種“十八”情結有關。在唐《法住記》載,謂佛陀臨涅盤時,囑付十六大阿羅漢,自延壽量,常住世間,游化說法,作眾生福田,故佛寺叢林里常雕塑羅漢像,供養者眾。十六羅漢主要流行于唐,至唐末,開始出現十八羅漢,到宋時,則盛行十八羅漢了。十八羅漢乃世人于宋于十六羅漢外另加降龍、伏虎二羅漢。有的則加入達摩多羅和布袋和尚,西藏地區則加入了摩耶夫人和彌勒。而五百羅漢,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時常隨教化的大比丘眾五百阿羅漢,或佛陀涅盤后,結集佛教經典的五百阿羅漢。

濟出生于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十二月初八。十八歲投靈隱寺瞎堂慧遠出家,禮瞎堂慧遠為師,因其為羅漢再來,故現不平凡之相,為寺僧所不容,后移住凈慈寺,從該寺第二十主持得輝禪師為師。傳說他言行癲狂,嗜食酒肉,見義勇為,抱打不平,詼諧幽默而有文采。民間更流傳有許多他的神異故事,被編成小說、戲曲等,廣為傳頌。濟公這一形象,家喻戶曉,深受百姓喜愛。該寺現尚有與濟公傳說有關之運木神井供游人瞻仰。 道濟于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五月十六日圓寂,壽六十,臨終書偈曰:“六十年來狼藉,東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另外,他還留有語錄和詩文,去世后歸葬虎跑,后人在虎跑建有濟公塔院。


舉缽羅漢
第三位是舉缽羅漢,他是一位托缽化緣的行者,所以手中一直拿著缽盂。
諾迦跋哩者——舉缽羅漢
諾迦跋哩陀原是一位化緣和尚。他化緣的方法與眾不同,是高舉鐵缽向人乞食,成道后,世人稱其為“舉缽羅漢”。
迦諾迦伐厘情阇者,是一位慈悲平等托缽化緣的行者。藉托缽福利世人,予眾生種植福德,并為他們講說佛法,以身教、言教度化眾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