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本物流管理協會的資料記載,日本在20世紀50年以后,經濟已基本恢復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水平,企業進行大規模設備投資和更新改造,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生產力大幅度上升。1955年成立了生產性本部,該團體為了改進流通領域的生產效率的物流信息網,確保經濟的順暢運行和發展,組織了一個由伊澤道雄為團長的大型察團,于1956年秋季察了美國的物流,當時日本還沒有“物流”這個詞,表團的名稱為“流通技術專業察團”。該表團在美國期間,美國著l名教授肯巴斯先生講到,美國30年來國民經濟之所以順利發展,原因之一就是既重視生產效率又重視流通效率。

現在電商的快速崛起和行業的需求,對于倉儲物流配送這一重要環節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第三方公司在市場行業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甚至能夠協助商家在終端和渠道端提供廣泛的fu務。這類企業的fu務不僅僅只是簡單的發貨,更重要的是需要站在商家的角度去做好倉儲庫存物流配送的環節,使電商整體流程形成良性發展。

物流的概念最早是在美國形成的,起源于20世紀30年,原意為“實物分配”或“貨物配送”。1963年被引入日本,日文意思是“物的流通”。20世紀70年后,日本的“物流”一詞逐漸取了“物的流通”。
中國的“物流”一詞是從日文資料引進來的外來詞,源于日文資料中對'Logistics'一詞的翻譯“物流”。
中國的物流術語標準將物流定義為:物流是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bao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用戶要求的過程。
